專題報道:天水圍 你往何處去

專題報道:天水圍 你往何處去

天耀邨三母子墮樓喪命,天水圍的悲情再次籠罩香江。精神病、家暴、失業、綜援……撥開慘霧愁雲,這片27萬人聚居的赤地上,原來有不少窮人發憤自強的故事。樓海一片的天水圍,從前是連綿不斷的大魚塘,由昔日的「天水」,碰上「八萬五」橫禍慘變今天的「圍城」,大部份活在這裏的人,仍不脫掙扎求存的精神。 記者:雷子樂

【天水】曾是孩童人間仙境

屏山原居民鄧達智腦海裏的天水圍,永遠是孩童年代的人間仙境。這裏曾經是連綿不斷的魚塘,他小時候最愛跑到祖屋天台,眺望后海灣日落。他憶述,天水圍的大片濕地位處鹹淡水交界,種不出稻米,只能養魚蝦種鹹水草,新界人眼中並非好土壤。
「呢度地下有好多溶洞,魚塘下有浮泥,老人家成日話有水鬼,唔畀細路仔去游水。」鄧達智說,老一輩常說天水圍風水差,現在的天耀邨當時是「三煞位」。現時濕地公園的附近,有間2,000呎的清磚屋,萬呎長、6呎高的圍壩將海水隔住。魚塘只見天水,加上壯闊的圍,大家漸漸將這裏喚作天水圍。90年代初,政府開發這片濕地,美如詩畫的魚塘被填平了、古舊樸實的圍壩不見了,一幢幢高樓由南至北急速從平地冒升起,遮蔽了優美的日落,埋葬了原居民的童年回憶。

新界原居民鄧達智站在祖屋外指向天水圍,看着這片土地由魚塘變成樓海。

【圍城】政府製造了貧民區

「醫院、警署、體育館,各欠一間;職位空缺,欠大量……」民主黨區議員張賢登的辦公室內有張給曾特首的大欠單。他表示,一條天華路將天水圍分成南北,首先開發的南面規劃尚可,回歸後當時的特首董建華推出八萬五房屋政策,政府在天水圍北的發展區狂建居屋,後來停售居屋,一時間逾2萬個居屋單位變成天恩邨、天悅邨、天逸邨等公屋。GrandeurTerrace(俊宏軒),很大氣派的名字,其實是天水圍北一條公共屋邨。
「當時只要你肯入嚟,政府乜都送畀你……內地老婆剛落到香港嘅家庭,都喺2000年後搬咗入嚟。」後來政府遇上財赤,取消天水圍北的警署、青年中心等社區設施,交通配套、就業機會又不足,種下「悲情圍城」的禍根,「政府點可以製造咗個貧民區,又由得佢哋自生自滅?」

元朗區議員張賢登在天水圍服務逾15年,看着這個小城走向悲情。

【悲情】年半執過8條屍

新移民、失婚婦女、破產人士,這裏確住了些不幸的人,但不少居民仍抱着「打不死」的精神,掙扎求存。
48歲的鄧曉蔓(Tracy)是《天水圍12師奶》書中主角之一。大半生打工儲下逾100萬元,2000年被丈夫一夜偷走。她患上情緒病,02年3月搬入天水圍,後來在天澤邨擔任保安主管,見盡區內的社會問題。
一年半內她最少「執」過8條屍,「見到條屍經已發脹,肚皮爆出屍蟲。又試過有人跳樓,頭骨爆咗我剛剛踩到,陣味腥到……」工作再辛苦,她都要捱下去,「幾攰,幾唔開心都好,一瞓醒,唉一聲,咪又要搵食!」後來外判保安公司失去合約,她失業後衝出天水圍,每日晚七朝七,到機場的物業管理公司做夜更保安。「每日瞓得三、四個鐘,一星期得一日假,最好政府鼓勵工業回流,等多啲人有嘢做。」Tracy認為,區內多宗慘劇的苦主或多或少要負上責任,不能一味怨政府、罵社工。
看着天水圍由小魚塘變成悲情城市的鄧達智也說:「生活係自己去創造,一個人係咪應該自己搵出路,唔係吓吓靠人哋幫?」他認為,天水圍其實相當綠化,公屋質素也高。「如果話要搭兩個鐘車返工,紐約、倫敦等大城市都係咁啦,我初初返香港做嘢,一樣喺呢度日日搭車出九龍返工。」
今日的天水圍,仍有多個計時炸彈,鄧達智和Tracy都異口同聲說,區內青少年問題開始浮現。Tracy說,這裏的遊樂場等設施極度不足,青年人無處發洩。鄧達智也認為政府應放寬對小販攤檔限制,及建一個大型遊樂場,讓居民有空間創造生活。天水圍的問題,小市民一早看到,政府為何仍坐視不理?

Tracy是《天水圍12師奶》一書的主角之一,婚姻失敗、曾患情緒病,仍不言敗。

區內人士倡天水圍出路

‧在附近設立工廠區,吸引工業回流,增加就業機會
‧區內設小販、大牌檔區,令居民更投入社區,增加謀生機會
‧建一個大型遊樂場,令區內青少年有地方活動
‧減免區內公屋居民租金
‧將申請交通津貼入息限額增至逾1萬元,令更多人跨區工作
資料來源:原居民鄧達智、天水圍師奶鄧曉蔓、區議員張賢登

天水圍新市鎮人口特徵

人口
天水圍新市鎮:268,922人 全港:6,864,346人

年齡中位數
天水圍新市鎮:34歲 全港:39歲

-居港年期-
10年以下
天水圍新市鎮:61,739(23%) 全港:1,162,743(16.9%)

10年以上
天水圍新市鎮:207,183(77%) 全港:5,701,603(83.1%)

-按房屋類型劃分人口-
公營租住單位
天水圍新市鎮:165,319(61.5% 全港:2,129,252(31%)

資助出售單位
天水圍新市鎮:58,900(21.9%) 全港:1,221,221(17.8%)

私人住宅單位及其他
天水圍新市鎮:44,703(16.6%) 全港:3,513,873(51.2%)

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
天水圍新市鎮:13,750元 全港:17,250元

資料來源:統計處2006中期人口統計

天水圍是李家之城

天水圍城,又是個「李家之城」。嘉湖山莊、慧景軒、柏慧豪園,區內數得出的私人屋苑,發展商盡是長江實業。最大的購物中心嘉湖銀座,也盡是百佳、屈臣氏、豐澤等「李家商店」。民主黨區議員張賢登指出,曾有房署官員向他透露,政府當年與某地產商有協議,但凡商業設施,要盡量交由該財團發展,結果導致區內的公屋、居屋商場、街市規模小得可憐,缺乏競爭,令物價騰貴,窮人要跨區到元朗「買平餸」。
02年搬入天水圍的居民Tracy有最深體會:「入嘉湖買嘢就一定係百佳,冇選擇,喺呢度買私樓都幾慘,住又係長實,買嘢又係買番佢啲嘢。」剛被調到天水圍培訓中心工作的職工盟幹事馮繼遠說,天水圍的商舖被高度壟斷,「呢度南長實,北領匯,全區都係兩大財團嘅世界」。天水圍關注組副主席郭慶平說,嘉湖銀座一個小攤位日租1,000元、領匯天澤商場的攤位日租也要700元,「咁貴租,叫居民點創業?」
資料顯示,佔地430公頃的天水圍土地在1916年被趙姓族人以聯德信託名義收購。1978年,長實及會德豐等財團入主。八十年代初,以長實為首財團組成的巍城公司,本計劃獨力開發天水圍,82年政府收購全部天水圍土地開發,其後嘉湖山莊等多個長實屋苑,陸續在天水圍落成。

昔日的天水圍,全是魚塘,可眺望后海灣的美景。 鄧達智提供圖片

天水圍名稱的由來,據說是有近萬呎圍牆與海邊分隔,因而喚作天水圍。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