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淪陷之後,你逃不掉,但敵寇卻偏偏挑選了你,認為你是精英,叫你成立一個小小的政府,維持秩序,保持溝通,不然就有許多無辜的百姓被殺,你幹不幹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侵佔了半個歐洲,把猶太人集中起來,要猶太人聚居在城寨。為了行政管理,德國人不直接跟猶太人交往,他們選拔了少數幾個,叫他們成立一個「猶太委員會」,委任一個主席,這位猶太主席,負責與納粹軍方的一個官員聯絡。
柴米油鹽,物資運輸,有什麼需求,這個猶太主席會恭恭敬敬地向納粹統治者「反映民情」。這樣的「管治方式」,有點面熟是不是?對了,就像新界的鄉議局,跟前「港英」的什麼理民府的關係一樣。
有時,德國人跟這位猶太主席混熟了,會對他很好,私下多給他兩條香煙、讓他囤積幾條麵包和幾罐餅亁。漸漸,猶太城寨裏的猶太平民也明白:在一個亂世中,苟且求生,日子過得安穩一點,必須靠近「猶太委員會」這個所謂權力中心,跟主席套上交情。
在波蘭的羅茲鎮,猶太委員會主席是一個叫隆哥斯基的波蘭裔猶太人,他僱了一個叫艾絲娜的十五歲小女秘書。後來,柏林的命令下來了,要把猶太城寨剷平,猶太人趕上火車,轉移集中營,婦女和兒童,送進毒氣室,男人當奴工。
隆哥斯基跟德國人關係好,納粹也喜歡他這位小女秘書。大遷徙的前夕,德國人把兩人召來,告訴他們:你們各可以得到十張通行證,釋放十個親屬,他們不必進集中營,可以得到自由。
艾絲娜得到十個名額,她先想到親屬:父母、弟妹、一個童年玩伴的表妹,還有舅舅,還有兩個鄰居。啊,從前住在一起的時候,看更是一個慈祥的老伯伯,艾絲娜把他也選了進去。
十個名額,很快就用完了。猶太區的幾位母親,都含淚哀求艾絲娜:把我的兒女救出去吧,求求你,艾絲娜也哭了,搖搖頭:對不起,名額滿了。
她看着許多相熟的猶太人登上去奧斯維辛的火車,他們從此永遠沒有回來。生在一個亂世,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命運有時卻開了殘酷的玩笑,上帝下放了一點點權力,十個名額,你來決定,由你來操控他們的生死。
對於一個十五歲的少女,命運的重擔令她一夜成熟,一生肩負着千噸的哀愁,而且無從懺悔。那些哀求的眼睛和雙手,時時都入夢來,他們成為亂世的塵埃,而她,何德何能,卻獨活了下來。你是所謂猶奸嗎?還是所謂賣國?如果是,那麼救出的這十條生命又是什麼?這個問題,無從回答,只知道,那是一個烽火漫天的亂世,只求能活着,而且多讓其他人活着,活着,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