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誰好? - 高慧然

救誰好? - 高慧然

如果不是隔些日子發生一起精神病人製造的倫常慘案,我們大約不會知道,在香港,精神病新症的門診排期長達一年半,以沙田李嘉誠精神科門診為例,新症排期至2009年5月,命短一點的,連見醫生一面的機會都等不到。有幸見到了醫生,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個醫生每小時要為十二個病人服務,分配給每一個病人的時間,不過是數分鐘而已。很難想像,在如此漫長的輪候期,病人的病情會不會加重,對社會會構成甚麼樣的威脅。在短短數分鐘的時間內,醫生要完成問診、斷症、處方等多個步驟,斷錯症或斷漏症的機率又高不高呢?即使有幸入院醫治,由於精神病院的病床不斷減少,部份病人未完全康復也得出院回家。
想起那道著名的難題:「如果我和你媽媽同時掉下水,你先救誰?」這問題由女人問男人,不免失之矯情;如果同樣的問題問母親,則變得殘酷了:「兩個孩子掉下水,你救哪一個?」無奈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迫做選擇題,有限的醫療資源,究竟用在哪兒較好?應該用來醫治在醫學上有救治價值的病人呢?還是無救治價值的病人?以精神分裂症為例,它跟急性病不一樣,病人無法完全康復,一生倚賴藥物,而藥物不能消除疾病,只是預防疾病發作。病人一生與疾病為伴,每發作一次,發作周期更長,而兩次發作期的間隔時間則愈短。能夠想像,精神病人消耗的醫療資源相當龐大。可是,縮減資源,讓病人長時間輪候,或者把未康復的病人趕回家中,我們付出的成本代價同樣巨大,發作期的病人不但傷害自己,也禍及旁人。在醫療資源無法增加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怎麼辦呢?醫療融資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