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哥在他們村子順豐圍親自出馬,打造優質盆菜宴請親友慶祝男孫滿月。到席,他們同學輩帶幾分興奮;阿乜Sir阿乜Sir來了,Miss關都來了!
Miss關?往昔元朗教育界的傳奇人物,曾經在他們崇德中學大門前見過;少年眼中她是一位穿着亁淨旗袍面容嚴謹的女士。元朗屯門一帶過去有五間比較有規模的中學,那是元朗中學、崇德中學、信義會中學、何福堂書院及鄉議局中學。柏雨中學曾經栽培過不少尖子,可惜六十年代末漸淡出。
五間中學,元中及鄉中是官校,像一切公務員同樣,幾年一任的Post培養不出感情也沒有留下校長甚麼威名與趣聞。餘下三間:何福堂的MissCook,信義的馬校長,崇德的Miss關都在當年區內同學間成為傳奇。Miss關與馬校長校風以雷厲風行校規治校,聞者喪膽。MissCook是紐西蘭傳教士,溫和開放,能讓學生留長頭髮穿迷你裙水手褲上課,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極少有了。
事實我只接觸過馬校長;Miss關的威信從鄰居及友儕中聽來,MissCook的親和開放則從家中幾位長姊及日後同學口中傳過來。上中學,與我大姐相同入元朗官中;中文部。父親跟我說:「今時今日不讀好英文,冇前途……」除非小學成績斐然,入讀崇德須先讀特別中一,自己成績說差又未去到須補課一年,但入讀何福堂是艱難的。信義英文部是唯一選擇,除非長途跋涉到市區,因此領教過馬校長威嚴的教化;中一六班化到中二四班,另加上中三留下的留班生,實質只有三班同學晉升,失去了一半;同一條路上的崇德學生同樣須接受去到中四剩一班的金字塔輪迴。但馬校長嚴歸嚴,在台上演說風采一流,課室以外碰到亦相當友善,當然不夠聰明壞得不出色才未夠資格碰釘。步家中幾個長姊後塵後轉校到何福堂,漂亮的校服,臨海依山有泳池的校園,頑皮與唸書都同樣出色的同學,那時是區內著名的「飛仔飛女學校」,但MissCook在我入讀時已退休回到紐西蘭,留下一套西化的制度與氣氛。
應該這樣說,懷念那些少年初中歲月不全因一間學校,而是元朗周圍農村夾雜漸次開明的氣氛;元中是新界首間中學,培訓過不少香港日後精英。鄉中來到今天仍是新界學校Band1中的Band1。信中搬到天水圍後成了元朗區的名校。Miss關雖然退休了,崇德也搬到洪水橋,但治學之嚴,今年才出過一位十優同學。何福堂校舍中的民初建「白屋」成為二級法定古蹟,小思老師《香港文學散步》有詳細介紹,不斷與發展商角力,力保文物不被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