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十分珍貴,不應該輕易放棄。但許多科學家和哲學家長久以來,都想探究不同的死亡方式,如何令心臟等器官由驛動走向永遠靜止。《新科學家》雜誌(NewScientist)收集了一度徘徊生死邊緣人士的經歷,加上科學研究結果,揭開多種死亡方式的神秘面紗。
溺水
遇溺者首30至90秒感到驚慌,嘗試閉氣。當水入肺會感到撕裂和灼燙,隨後會感到平靜。缺氧一段時間會昏迷、心臟停頓及腦死。
斬頭
死得快、痛楚少。但法國大革命時期紀錄指頭顱砍下後眼睛和嘴巴仍活動約30秒;專家估計腦部可能繼續運作7秒。
心臟病
病發時心臟缺氧,令胸部劇痛及受壓。心律受干擾,最終令心臟停止跳動;10秒後昏迷,數分鐘後死亡。
電死
在家觸電,心臟可能停止跳動,10秒後昏迷。高壓電流經過心或腦,會即時昏迷。坐電椅則可能死於腦受熱或窒息。
上吊
原則上10秒即失去知覺,但如果套索位置不準確,可能要幾分鐘才斷氣。
燒死
極度痛楚;葬身火海的人大都是因為吸入有毒氣體或窒息而死。
跳樓
死裏逃生的人都說會覺得時間變慢;在三藩市金門橋跳橋喪生的人,許多都有肺萎縮、心臟爆裂或肋骨插傷內臟情況。
失血過多
失去1.5公升:覺得虛弱、口渴、焦慮;失去2公升:暈眩、迷糊,最終失去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