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可以演變為「文革」?千錯萬錯,都怪殖民地時代,英國人沒有教導香港的政務官中國「文革」是什麼。
珠江的浮屍,五花大綁,一條條沖下來,都是「文革」武鬥的餘孽。那時的英國警司,陪伴着港督,港督戴一副墨鏡,穿一襲便裝,來到流浮山和落馬洲,在泥灘上察看。
一面用望遠鏡,遠眺鐵絲網另一邊的神秘大陸。警司會指示幾個華警,用鐵桿子往泥灘上漲泡得像一條條死海豚一樣的浮屍身上一戳一戳──看樣子已經死了兩星期,那麼遠的水路漂下來,武鬥的地方,一定是西江上游,說不定有廣西那麼遠。
「文革」是什麼?英國的殖民地官一定明白,只要他曾經在牛津修讀歷史,唸過維多利亞時代散文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他也一定知道十八世紀末,有一個叫斑恩(ThomasPaine)的英國怪人,有安逸的生活不享受,巴巴的跑到法國去,參加法國革命,在恐怖時代,還當了革命議會唯一英國籍的議員。斑恩在法國差點沒了命,逃亡回國,備受英國人耻笑,覺得他認同那麼激進的血腥革命,不是瘋子,就是笨蛋。
對於古往今來一切激進的思想,英國人都有研究,殖民地的港督,「文革」時期目觀四面、耳聽八方,可不是閒着的。不但有《遠東經濟評論》的主編向他定期滙報大陸局勢,倫敦大學的漢學系主任來香港,也必定到港督府喝一頓下午茶。
中國的太平天國暴亂,外交家和傳教士,記下許多目睹的經歷。還有義和團暴動,把矛頭針對白人。要管治好一個遠東的殖民地,對中國人社會的激進思想和行為,英國人不動聲色,為的是提防一個地方,突然之間發瘋,應該如何應對,必要時安全撤退。
所謂「中國觀察」(ChinaWatch),就是這個意思,就像叢林裏提着一副望遠鏡窺看蝙蝠如何生殖、蟒蛇怎樣交配,Watch這個字,很理性,保持一點點距離,採集標本,筆記研究。
這一切,英國人沒有教本地的華裔政務官,只一心讓他們打麻將,進馬會跑馬、喝紅酒。英國佬多壞呀,你看,他們一走,不就出事了,這是牛津和HongKongU的分別,快上鵝頸橋頭,找兩個阿婆,把一張米字旗,當做小人來打,一邊唸:留下那麼多地雷,我打打打,打到你個紅毛鬼冇碇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