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衞才貌不凡 - 李怡

汪精衞才貌不凡 - 李怡

抗戰爆發後,日本最早在南京成立的「維新政府」,以梁鴻志為行政院長。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廿九日,時任國府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地位僅次於蔣介石的汪精衞在河內發出「艷電」(「艷」是廿九日之電報代碼)提出「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三九年,汪和他身邊的人在河內多次遇刺,日本派人將汪營救到上海,至一九四○年三月,汪在南京組建日本扶持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即汪政權,與重慶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央政府並立。因此,汪政權啓動在四○年,之前當日本傀儡的政府是維新政府的梁鴻志。汪一上台,梁即失勢。
梁、汪兩個被稱為「漢奸」的頭頭,都是頗具才學之士。汪出生於廣東三水,相貌堂堂,人稱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一九○一年十八歲,參加科舉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後以公費留學生赴日。○五年在日組興中會及同盟會。他原名汪兆銘,「精衞」是當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編輯時之筆名,取「精衞填海」之喻意。一九一○年回國刺殺攝政王載灃被捕,獄中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名句。頗具荊軻氣概。孫中山臨終前,汪為他起草「總理遺囑」,孫中山一字未改,而遺囑情義並俱,實是一篇好文章。
汪政權成立後的淪陷區,以社會秩序與民生來說,都相對較之前的「維新政府」時代穩定。汪於四三年底健康惡化,四四年三月赴日治療,十一月十日病逝日本。死前曾寫一首題為《自嘲》的絕命詩:「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仍具才情,更對人生有無窮喟嘆。
至於梁鴻志,就是清末著名楹聯大師梁章鉅之孫,亦是同盟會人,曾以詩文稱雄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