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把中美之間的貿易磨擦以「戰」字來描述,並不貼切。因為對於任何貿易夥伴,或是任何商業談判過程,討價還價和因而產生的磨擦少不免。中美之間關於貿易或滙率的爭拗,只不過是這些談判和磨擦的其中一種體現。別有用心的人要把問題升級,自有他們各自目的。這些人中有為了製造競選話題的政客、有希望其夕陽產業茍延殘喘的民代,也有為了向國防部多賣幾件武器的商人,當然還有在中國待得不得意,轉而仇視中國的一些老外博客等。
美國傳媒,不管是親小布的《華爾街日報》、親兩柯的《紐約時報》,在某些方面都一致站在美國立場,成為政治經濟的輿論工具,因為他們的主要顧客都在美國。就如中國的傳媒,都一面倒偏向中國。這都理所當然、不足為奇。
理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為何「金賽」事件到了《紐約時報》所遭受的扭曲了。報道把金賽的生長素描述為萬惡不赦的禁藥,忽略了其更主要醫藥用途。其實,生長素是美國公司禮來和基因公司的拳頭產品之一,也是人的自然分泌激素。
美國藥物和食品監管局(FDA)監管極嚴。要獲得美國藥品編號,成本動輒過億美元。這可理解為美國對其消費者的保護,也有人理解為貿易保護的一種手法。中國的藥品要進入美國市場,門檻非常高。這並非技術或質量問題,而是中國企業不理解,而且沒有能力和資源去應付FDA要求。因此,中國產的藥賣到美國去,少有循正途走。不循正途的藥一般容易受到濫用,因其不需醫生處方就能買到。金賽的生長素就是一例。
一直以來,金賽生長素和加拿大走私回美國的美國藥一樣,是美國高藥價系統的副產品。《紐約時報》記者似乎有意忽略此一重點。運動員瓊斯服用生長素時,金賽還沒開業,如今卻成了貿易戰的犧牲品。因為這個報道,不少人把瓊斯用的禁藥聯想到金賽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