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難捨廣州「嶺南周莊」<br>「3年後搬回來」

村民難捨廣州「嶺南周莊」
「3年後搬回來」

走過沙塵滾滾、瘋狂喧囂地大肆興建中的廣州獵德大道上的石屎叢林,踏上隴西(甘肅)李姓祖先開荒墾田、將一塊塊石板鋪在河涌兩岸的石板路,來到有800年歷史,明日即將大規模清拆的獵德村──27歲的村民李威,默默地許下承諾──「三年後,我哋肯定會搬晒返嚟!」
本報記者 唐朝雯

「20年前嘅河水可以飲㗎,我細個時經常喺呢度游水,游到對岸嘅小學返學。」李威一邊走一邊向記者介紹自己兒時的生活點滴。最讓李威難以割捨的是當地的風俗與象徵對祖先尊崇的祠堂,「我哋好重視傳統,每年的清明、端午節、新年,就算你在外地都一定要趕回家團聚。」

難忘划龍船「趁景」

李威說,最令年輕人興奮的是端午節,「我哋會將龍船畫得色彩繽紛,一條長10丈的龍船坐上七、八十人,在200米長的水路上划,不到一分鐘就完成了,非常快。」賽後,龍舟手划着船逐村拜訪、當地人稱為「趁景」,而這才是當地端午真正的戲肉,目的是與各兄弟村聯絡感情。
維持了數百年的傳統,在今年2月,廣州市長張廣寧一道批示,指討論八年的「獵德村整體改造條件已基本成熟,應盡快啓動改造工作」而遭割斷。昨日也是村內萬多名居民遷出的最後限期,預期當局明日展開大規模清拆。
據報,除現時河涌兩岸的石板路、老榕樹,龍母廟、獵德橋,以及老人之家和萬福李公祠等原地保留外,其餘所有建築全部清拆,而部份要清拆的祠堂則異地保留。

3年後有37幢新屋

而為便於原區安置逾3,000戶村民,是次清拆範圍只包括獵德西村和獵德東頭,而保留獵德東村,待三年後獵德東頭共37幢逾30層高的村民住宅完成後,所有村民就可入住,讓目前因清拆而遷出的李威,可再度搬回獵德村,擁抱舊有情懷。
小橋、流水、人家,被喻為「嶺南周莊」的獵德村,即使在拆遷前夕,仍保留着她獨有的閒適──夕陽下的河涌旁,三五個老伯聚在一起聊、一桌桌打牌的女人、男人,以至10來歲的少年亦沉浸在象棋的戰事中,全然不理會對岸西村轟轟隆隆的拆卸聲。他們,一副安然自得地等待着三年後的約會。

獵德村大部份居民已經搬走,不復舊觀;年輕村民李威(右圖)返回村中,緬懷兒時往事。
本報記者攝

獵德村有孖寶

有800年歷史、位於廣州珠江新城南面的獵德村,被譽為「嶺南周莊」,最具特色的兩大文化遺產,是古祠堂以及獵德龍舟文化。據報,即將改造成商業用地的獵德村西部,其中123萬平方呎地皮以46億港元成交,遠低預期市價70億元。

明清古祠堂

獵德村內現存多個古祠堂(圖),始建於清嘉慶、道光、光緒年間不等,這些祠堂的雕刻藝術,是嶺南古建築文化的結晶,其中全村最大的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明朝。村內最重要的五座祠堂,都會在橋東北區異地重建。

塘泥藏龍舟

「四月八,龍船透底挖」。每年端午,附近鄉村都會派龍舟到獵德村比賽(圖)。獵德村有八艘龍舟,七艘平時藏在村內芽菇塘的塘泥裏,端午時才挖出來,隨着該村面臨清拆,今年端午節過後,這七艘船被送到番禺;餘下一艘用杉木造成的比賽金龍,則會一直空懸安置在保留區內。

街訪
「98年開始無田耕」

72歲的李先生(圖),祖輩開始就在這裏居住從未離開過。他笑着說︰「97年我退休,你哋(香港)回歸,98年開始我哋就無田耕了,要將屋租出去賺錢。」最令他遺憾的是,當地最大的李氏祠堂在日本侵華時遭到破壞,其後因族人無錢至今未能修復。

「呢度建築好特別」

在廣州就讀大學的兩名梅州女生(圖)說,這些天幾乎每日都在報紙上看到關於獵德村的拆遷新聞,特別趁假期到獵德拍些照片︰「我哋好鍾意呢度既建築風格同人文風俗,好特別,一定要來睇。」

「政府要拆有乜法」

「以前呢條村有幾個七叔,𠵱家剩番我一個。」81歲的七叔(圖),講起獵德村以農耕建村、一定會提及自己在耕種上的天份,如今,沒得耕田的他就在自己住所天台種植水果︰「以前呢度有得耕田,幾好呀。無辦法,政府要拆你有乜辦法,惟有跟佢了。」

已被封鎖的獵德村清拆區,有告示牌禁止任何人士進入。
本報記者攝

有800年歷史的獵德村面臨清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