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文盲」,就有「智盲」。什麼是「智盲」?就是不會思考,或者,思考能力很弱的人。
思考能力弱,當然不等於弱智;「弱智人」,鮮有會當上學者的;但「智盲人」,不少還在教大學。看電視的「時評節目」,有「學者」訓誡人:「身為中國人,應該愛中國!」這個句子,尋常不過,卻能反映說話的,正是一個智盲人。
一、「身為中國人」是不是等於「生為中國人」?這個「中國」,包不包括台灣?假設有一個美國女人,在留港,或者留台期間,生了一個孩子,孩子一墜地,就讓人抱回美國撫養,這個「生為中國人」的金毛孩子,一輩子,沒再踏足中國的土地,他是不是也「應該愛中國」?他不「愛中國」,有什麼不妥?
二、「身為中國人」,如果是指:「身上有個證件,能在中國居留的人。」這個人,他把「證件」扔掉,是不是還「應該愛中國」?如果他好想「愛中國」,但沒有「證件」,那怎麼辦?他能不能倒過來,要求移民局:「基於『身為中國人,應該愛中國』;我『愛中國』,等於『身為中國人』,你應該給我居留證。」我有一個朋友,是非洲馬里的領事,他說:「你要,我隨時可以送你一個馬里的居留證。」我問:有了居留證,我會不會變了非洲人?「有了護照,才算非洲人。」可惜,他暫時不發護照。我差一點,就成了非洲人;我成了「非洲人」,就不是「身為中國人」,如果我仍舊「愛中國」,不愛「馬里國」,馬里國總統,萬一也是智盲人,他說:「身為馬里人,應該愛馬里國。」我不愛,他會不會吃掉我?
三、愛,是一種感情;感情,眾所周知,難以用理智去控制;如果感情上「不愛」,理智上,基於要攞着數,要埋堆,要攀附……滿口說「愛」,或者「應該愛」;這種「愛」,算不算「真愛」?」四、「身不為中國人」,但感情上,狂「愛中國」,是不是「不應該」?愛國,是好事,是高尚的情操;我反對的,只是「智盲學者」的這個句子;老實點,改為:「身為投機人,應該愛投機。」大家明白,不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