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演出第一百場,觀眾兩千多人,有一大半是青年學生,坐滿了北京展覽館劇場,個個如癡如醉,台上一顰一笑都感染着觀眾的情緒,演到悲處就有人抹眼淚,喜處就哄笑滿堂。「唱戲的是瘋子,聽戲的是儍子」,可算是得到了最真切的證實。散場了還不肯走,都圍在前台,又喊又叫,也不知道喊叫些什麼,倒感染了謝幕的演員,笑得奼紫嫣紅開遍,都像手上捧的花束一樣。慶功宴開在莫斯科餐廳,大家高興得胡言亂語,沒老沒小,都成了瘋子加儍子。
白先勇打電話來,說形勢大好,打鐵趁熱,再來個大手筆,要在十月初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期間,到「巨蛋」裏上演一輪,那才風光呢。配合演出,還得辦個國際研討會,白天開會,發揮學術知性的探索,晚上看戲,享受美感娛樂的薰陶。於是,就興沖沖參加籌備,興沖沖趕到北京,興沖沖開會,然後興沖沖趕到國家大劇院,再度(其實是第四度了)與北京的群眾一同觀賞崑曲。
沒想到,這一次的北京群眾是真正的人民群眾,與前三次以大學生為主的觀眾大不相同。事後才知道,大劇院剛開幕,還在試演期間,不賣票,只有通過特殊管道才能前來觀賞。一些票給了大官,少數親自光臨,多數都給了保姆、司機、隨扈;主要的票源由民政部統一配發,發給遭到拆遷的原居民,算是政府對他們的精神補償,獎勵他們為了國家大劇院獻出自己的家園,為人類做出偉大的犧牲與貢獻。
一開場,氣氛就不對,該笑的地方不笑,該鼓掌不鼓掌,該喝彩不喝彩。杜麗娘一遊園,觀眾席上就窸窸窣窣,坐不住了,才唱到「裊晴絲吹來閒庭院」,就有人像逃難似的,跌跌撞撞衝出劇院。唱到「原來奼紫嫣紅開遍」,只聽到一陣兵荒馬亂,高跟鞋囗囗有聲,出奇的無板無眼,搶過了悠揚婉轉的笛聲,演奏着人民群眾的流亡曲。其實群眾已經相當自制,沒有大呼小叫,責問崑曲是不是封建遺毒,是為誰而演。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給國家大劇院面子,只好自己默默地,灰溜溜地,毫無尊嚴地,落荒而逃,把奼紫嫣紅的崑曲,都付與觀眾席上的斷井殘垣。
崑曲是陽春白雪,是中華文化最高的藝術成就,本來就不是為了普羅大眾而演。國家大劇院上演崑曲,特意安排拆遷群眾來觀賞,不知是何居心。是想展示北京是首善之區,人民群眾有高水準藝術鑒賞能力?還是給「青春版牡丹亭」提個醒,別以為自己是「世界文化遺產」就了不起,在人民的眼裏,再優美的文化遺產,要是不能賺錢,沒法換成汽車洋房,都是斷井頹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