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揭盅<br>戈爾、聯合國氣候委員會同奪和平獎

諾貝爾獎揭盅
戈爾、聯合國氣候委員會同奪和平獎

和平不只是停戰,還要令每個人都感到安然,全球暖化問題關係到人類存亡,是和平的終極挑戰。在今年各國談判對抗全球暖化措施的關鍵一年,諾貝爾和平獎就由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Gore)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瓜分,既表揚他們,也希望促進各國和每一個人盡一分責任,防止水淹大地的末日到臨。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昨日(周五)首次將氣候轉變跟和平掛鈎,讚揚戈爾和IPCC「建立和傳播人為的氣候轉變的知識,並為對抗氣候轉變所需措施,奠下基礎」。聲明指氣候轉變會衝擊大部份人的生活條件,包括造成大規模人口遷徙和令地球資源的爭逐更加激烈,增加爆發暴力和戰爭的危險。

抗暖化「做得最多的人」

戈爾2000年角逐總統失敗後,全力為對抗全球暖化四出各國演講和游說,又藉他的演講紀錄片《絕望真相》(AnInconvenientTruth)和同名書本,提高世人對這問題的意識。諾貝爾委員會指他在這方面「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多的人」。
IPCC由全球約3,000名科學家組成,為政策制訂者提供最新和最權威的氣候轉變知識,今年發表報告提出嚴峻警告,指各國如不採取任何措施,全球氣溫可能在2100年上升至6.4℃,兩極冰層融化令海面上升多達59厘米,淹沒島國低地,製造2億氣候難民。

戈爾捐獎金望與IPCC合作

諾貝爾委員會指IPCC在過去20年,建立了全球暖化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共識,弄清楚暖化幅度,「1980年代全球暖化看來只是個有趣的假設,到1990年代已有更確實的證據,過去幾年兩者的關係和後果,更加明顯。」

白宮不改變氣候政策

戈爾和IPCC將平分逾1,192萬港元獎金。戈爾發聲明說對得獎深感榮幸,他會將獎金捐給美國關注全球暖化組織「氣候保護聯盟」。IPCC主席帕喬里(RajendraPachauri)對IPCC有份得獎感意外,說收到戈爾來電,大家互相道賀,戈爾提出雙方應盡早會面和合作。IPCC發言人指,就算戈爾獨得和平獎,他們也一樣高興,因這個獎反映了氣候轉變問題受到重視。
歐洲委員會主席巴羅佐(JoseManuelBarroso)指兩者提高了世人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意識。「國際地球之友」指氣候轉變是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這個獎會進一步令全球關注這危機。連一直被批評不肯承擔減排溫室氣體的美國白宮,也恭賀戈爾,但表明不會改變氣候政策。
香港環保組織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表示,政客通常都短視,希望戈爾得獎,會令他們眼光放得長遠一些。他指港府一直想迴避對暖化問題的責任,怕妨礙經濟。他又說香港雖小,港人高消費大量輸入外國貨,其實在外地間接製造的溫室氣體絕不少,因此應為減排盡一份責任,亦可利用本身優勢協助內地增加能源效益。戈爾去年訪港宣傳《絕望真相》時,曾指香港可成二氧化碳排放權貿易中心。港交所現正委託顧問研究發展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
法新社/路透社

人類關注氣候轉變事件簿

1827:法國科學家傅立葉(Jean-BaptisteFourier)是第一個提出「溫室效應」的人

1896:瑞典化學家阿列紐斯(SvanteArrhenius)指燃料石油和煤,會產生二氧化碳

1958:美國科學家基林(CharlesDavidKeeling)偵測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量在上升

1979:美國國家科學院發表報告,將全球暖化歸咎於溫室效應

1988:聯合國成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

1990:IPCC發表首份報告,指溫室氣體不斷增加,最終會導致全球暖化

1992: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峯會,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要求各國自願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

1997:UNFCCC締約國簽署《京都議定書》,締約國同意在2012年底前將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比1990年水平少5.2%

2001:美國拒絕確認《京都議定書》

2005:《京都議定書》在2月16日正式生效

2006:戈爾推出《絕望真相》紀錄片

2007:美國科學家將末日鐘撥前兩分鐘,離午夜只有五分鐘,並首次把全球暖化跟核戰相提並論;IPCC指全球暖化令冰河融化已無法扭轉,本世紀水災、旱災、風暴機率會增加,將引發氣候難民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