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作者托爾斯泰道:信仰是人生的動力。
普羅市民可能說,改善生活住好多賺錢是人生的動力,泛民派會說雙普選是政黨生存的動力。
人生於世,沒有信仰會像一個求存動物麻木地生存,而不是生活。人各有志,各有各的信仰,可悲的是,港人的信仰大多如施政報告的建議,北望後做個站在高處看自己的新港人,新甚麼新,湯換了,藥依然是七十年代獅子山下的勤奮,這信仰帶來了經濟生活的動力。
信仰,該有更高層次。例如,有一次,我跟黃耀明說起信仰的問題。我說,我的信仰是佛,推動我做人的動力就是慈悲二字,未能濟世也希望能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所以除了寫詞,希望多寫專欄表達我見,信佛之後讓我看通生死,也有了一種推動我人生的動力。黃耀明卻比司徒華更固執,以宣言的口吻對我說,他的信仰就是音樂。我想信仰音樂總比信仰打機為動力好。我有一個朋友患了抑鬱症,整天昏睡,對工作提不起勁,可是到了早上股票開市的時候,忽然就有了一把勁爬起床,有了動力,可這樣的動力,只能說是保持我生存的興趣。
今生的信仰如果沒有解決往生的疑惑,心中繫着人死如燈滅的話,實在不明白一切動力對自身還有甚麼意義。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論那宗教對生死的諾言有否實現,但抱着只要信,不要問的態度,總會活得安樂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