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駁髮」 - 李碧華

古代也有「駁髮」 - 李碧華

藝人為了形象百變,流行駁髮。見人駁髮,所費不菲,每每花上大半天時間,而且駁完不宜洗頭,否則前功盡廢。酷暑汗臭,非常難耐。終隔一層的觀眾們感受不了。
當然是長髮較容易變換造型。不用無中生有。古時不論男女都蓄留長髮,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男挽髮盤髻,女盤髻後還插上簪子,表示成年了,可以結婚了。人稱「結髮夫妻」,指成年後第一次結婚的「元配」,喻二人最貼身親密的頭髮交纏恩愛,矢志不渝。
不過,原來有個奇趣的典故,跟現代「駁髮」呼應──也許得正名,是「駁鬚」才對。
從前有位皇帝,在登基大典前一個晚上,輾轉難眠,他擔心自己鬍鬚太短,在那個以鬍鬚長短衡量人的學問和「德高望重」之年代,真是先天不足。皇后聰慧,連忙剪下自己長髮,仔細接駁在他鬍鬚上。才一夜工夫,已及臍,翌晨登基,台型十足,文武百官莫不驚歎臣服。後來此事被廣為傳頌,以表結髮夫妻患難與共,互助互愛的深厚感情。
──我相信她是中國第一位「形象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