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桂冠》
朵麗斯.萊辛得獎是遲來的正義。無論質素與數量,萊辛都比2000年以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優勝。萊辛的歷史地位,也是2000年以來,最早受到本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界所肯定的。要等到快90歲才得獎,恐怕得從諾貝爾獎的特殊生態及歷史過程來考量。
萊辛一向不相信名氣,甚至懷疑一個作家得獎後,會否從此被定位,作品不管優劣,都有文評界捧場。因此,她曾刻意冒充新人,以全新名字投稿,考驗編輯和文評界的眼光。(這個嘗試後來很受台灣旅美小說家顧肇森的欣賞,也用筆名和假名來參加台灣的年度小說獎)。她現在都快90歲,自傳也已快完成,想來諾貝爾獎已經無關重要了。
鄭樹森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男與女、黑與白、束縛與自由。英國殿堂級女作家朵麗斯.萊辛(DorisLessing),以筆下的小說人物訴說20世紀種族主義、男權當道下,白人女性的壓抑生活和沮喪心情,以細膩筆觸,把讀者帶進無限反思的空間,震撼着,哭着,然後感動。被譽為女性主義先驅、下周就88歲的她,昨天(周四)收到讓她驚喜的生日禮物︰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宣佈文學獎聲明中,大讚萊辛是「女性經驗的史詩作者,用懷疑主義、激情和想像力量,來審視被割裂的文化」。
行文清晰 思路縝密
本港浸會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楊慧儀以「開心」形容萊辛得獎,並讚她的作品「很好睇」,「行文清晰、思路縝密、合乎邏輯」,令讀者看得很舒服。楊慧儀稱,萊辛是一個理性的女性主義者,行文不霸道,還滲有不少人道主義精神。
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系主任DavidParker指,萊辛善於批判思考,作品多從一、兩個人物的故事反映普遍社會現實,揭示勞動階級所受的壓迫。他認為她實至名歸,不過獎項似乎來得有點遲。
萊辛的作品處處流露出白人和黑人兩族之間的關係。1950年出版的《野草在歌唱》(TheGrassIsSinging),是萊辛的處女作,講述非洲南部白人移民女主角瑪麗在貧困交煎、種族分歧下苦苦求存的痛苦生活。
她自小被教育仇視「黑人窮鬼」,當丈夫患病、窮困失業、幾乎崩潰之際,她在被她抽打過的家中黑奴尋找到慰藉,二人發展出不被容許的關係,在愛恨糾纏間,瑪麗被黑奴情人殺死,結束悲慘的一生。在當時黑人都被醜化、對非洲大陸印象模糊的西方讀者,這部小說的衝擊不小。
描述兩性 具「開創性」
《野草在歌唱》令她在文壇冒起,但她的成名作卻是1962年出版的《金色筆記》(GoldenNotebook)。瑞典皇家科學院讚揚這部作品是她「真正的突破」,被複雜的記事手法詮釋「政治與情緒衝突的糾結」,是20世紀那些描述兩性關係作品中極具「開創性」,很多人都把這部小說視為女權主義的先驅作品,但萊辛卻極抗拒,她重申《金色筆記》的主題是「精神崩潰」,又說這部小說讓人們感到訝異,但其實內容只不過是「所有國家的女人每天在廚房裏說的話」。
萊辛的作品題材廣泛,1940至1950年代,主要寫女性生活遭遇,社會議題;1950到1970年代則主要談心理主題,1980年代還寫了多本科幻小說,以科幻形式思考人類歷史和命運。
愛貓的她也寫了《特別的貓》,細訴讓她歡欣也讓她憂愁的貓貓故事。瑞典皇家科學院形容頒發文學獎給萊辛得到各院士一致贊同,形容是「可能是學院歷來最沒有異議的一次」。她將獲頒1,000萬瑞典克朗(約1,192萬港元)獎金。
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中新社
她的作品
《野草在歌唱》
(TheGrassisSinging,1950年)
故事發生在1940年代仍是英國殖民地的津巴布韋,女主角瑪麗不悅嫁給白人貧農特納(DickTurner),本來極度歧視黑人的她,竟在婚後搭上黑人奴僕,發生了一段不倫且極具毀滅性的肉體關係。故事剖析白人熾熱的性慾、恐懼黑人的心理,藉瑪麗和特納家道中落,暗喻白人在非洲大勢漸去。
《金色筆記》
(TheGoldenNotebook,1962年)
講述作家伍爾夫(AnnaWulf)寫了四本筆記,分別紀錄她在中非的經歷、對共產主義幻滅、一段傷感愛情故事,還有她私下的回憶、夢想和感情生活,後來她把筆記內容重整,成為一本全新的金色筆記。小說道出女性在工作、政治、愛情和生育上的掙扎,呈現出人類價值如何崩潰。
《馬莎.奎斯特》
(MarthaQuest,1964年)
生於中非的女主角馬莎.奎斯特,聰敏熱情,喜愛文學,當她發現文學作品中的道德觀念與現實大相逕庭,人們虛偽、自欺、傷害同胞。她竭力使人覺悟不成,不自覺地跟隨一般人的結婚生子生活模式,藉着主角思想及生活方式的轉變,反映兩代之間、新舊制度、兩個不同種族之間的鬥爭。
《可敬的恐怖分子》
(TheGoodTerrorist,1985年)
故事講述在倫敦一個地下組織領袖梅林斯(AliceMellings),十多年來出謀獻策,照顧組織成員,後來組織內訌,梅林斯迫不得已,捲入一場恐怖主義鬥爭中。作者從中刻畫社會主義的生活面貌,展現亂世中人性的善良一面。
《特別的貓》
(ParticularlyCatsandMoreCats,1989年)
萊辛是一位愛貓成癡的作家,本書寫出貓的生命觀,例如灰貓喜歡炫耀、黑貓展示肉體本能、流浪貓則有倖存者特質。萊辛運用栩栩如生的想像力,描述農場中的貓,和城市中的貓不同之處,貓群在森林猛獸中如何自處等等,流露出輕鬆筆迹。
《我的皮膚之下》
(UnderMySkin,1994年)
《行走在陰影中》
(WalkingintheShade,1997年)
這兩本是萊辛的個人自傳,被譽為她的巔峯之作。《我的皮膚之下》(圖)主要講萊辛的童年,她如何和父母及他們的價值觀保持距離,《行走在陰影中》則從萊辛離開非洲,講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單親母親和作家,在戰後的倫敦生活的心路歷程。
過去五屆文學獎得主
06年 帕慕克(OrhanPamuk,土耳其)
在《我的名字叫紅》(MyNameisRed)對家鄉憂鬱靈魂的探求中,發現了文化衝突與融合的新象徵
05年 品特(HaroldPinter,英國)
被譽為自蕭伯納以來英國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作品揭露日常生活中無聊說話隱藏的危險
04年 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奧地利)
作品《鋼琴教師》(ThePianoTeacher)赤裸裸地探討性與暴力、偷窺狂和虐待狂
03年 柯慈(J.M.Coetzee,南非)
作品深刻描述了平凡人無奈面對種族隔離主義,《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TheLifeandTimesofMichaelK),描述一個小人物逃避國家混亂和戰爭將臨,最後對一切漠不關心
02年 凱爾斯泰(ImreKertesz,匈牙利)
描述脆弱的個人在對抗野蠻強權的痛苦經歷,如在《非劫數》(Fateless)中,就以個人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講述自己如何被迫屈從於社會強權統治
美聯社
諾貝爾文學獎女得主一覽
1909年:拉格洛夫(SelmaOttiliaLovisaLagerloef)(瑞典)
1926年:黛萊達(GraziaDeledda)(意大利)
1928年:溫塞特(SigridUndset)(挪威)
1938年:賽珍珠(PearlBuck)(美國)
1945年:米斯特拉爾(GabrielaMistral)(智利)
1966年:薩克斯(NellySachs)(瑞典)
1991年:戈廸默(NadineGordimer)(南非)
1993年:莫里森(ToniMorrison)(美國)
1996年:申博爾斯卡(WislawaSzymborska)(波蘭)
2004年: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奧地利)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今天公佈
諾貝爾和平獎
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逾1,192萬港元)和一面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