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揭盅 化學獎得主破解天空穿窿之謎<br>德科學家獨得千萬獎金

諾貝爾獎揭盅 化學獎得主破解天空穿窿之謎
德科學家獨得千萬獎金

提起化學,人們都會聯想起科學家拿着一支又一支的試管,不斷攪動試管內的化學物質。但昨天成為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德國科學家埃特爾(GerhardErtl),多年來少用試管,只埋頭苦幹研究「表面化學」(surfacechemistry),他的研究用途廣泛,幫助人類有效排放汽車廢氣,掌握燃料電池、化肥以至臭氧層破壞的原因,對經濟和環保影響深邃。化學原來可以很不化學。

埃特爾是德國柏林馬普學會弗裏茨哈伯研究所的名譽教授,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SwedishAcademyofSciences)昨天(周三)公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時表示,他在「固體表面的化學過程研究中,為表面化學發展奠定基礎」。
「表面化學」不是紙上談兵,對現實生活意義重大。皇家科學院指出,埃特爾研究讓其他人了解鐵生銹的原因、燃料電池的應用方法、汽車催化劑的運作、人工肥料的生產等等,對經濟影響重大。
經濟之外,還對環保意義。皇家科學院還讚揚,埃特爾的「表面化學」研究,解釋了臭氧層受破壞的原因,就是空調系統使用和釋出的化學物氟利昂,跟平流層上的小冰晶體產生破壞作用,以致臭氧層變得稀薄,協助人類找出修補臭氣層的方法,譬如禁用氟利昂。

助減廢氣 催生環保汽車

埃特爾還研究出一氧化碳氧化對鉑的作用,一氧化碳是有毒氣體,但通過氧化的化學作用,可以排出無毒的二氧化碳,於是汽車業界在汽車裝上將一氧變成二氧催化劑,有效過濾廢氣。因此,他對減排廢氣的環保車面世,可謂居功不少。
牛津化學系富德教授(JohnFoord)進一步指出,沒有催化劑就不能生產環保的燃料電池,沒有催化劑就沒有現代化學,所以埃特爾獲獎實至名歸。《化學世界》(ChemistryWorld)雜誌編輯佩普禾(MarkPeplow)也說:「如果我們無法掌握固體催化劑如何加速氣體的化學反應,過濾廢氣、製造人工肥料和藥物,將遙遙無期。」
現代的「表面化學」於1960年代開始出現,基本原理是通過若干功能團(functionalgroup)或粒子撞擊物體表面,以觀察物體表面的化學成份變化,這種撞擊技術對現代工業很重要,埃特爾是發現其潛質的先鋒科學家之一。

影響化工 推動經濟發展

研究「表面化學」,需要先進的真空實驗設備,以便觀察金屬表面之上原子和分子如何運作。埃特爾便一步步建立研究方法,用不同的實驗過程,展現表面化學反應的全貌。他的方法不滯留在象牙塔,卻能活用於化學工業上,對經濟和環保起着重大的催化作用。
本年度已公佈的諾貝爾醫學獎殊榮,由研究出「基因打靶」技術兩名美國科學家和一名英國科學家分享;物理學獎,則由研究巨磁阻力效應令電腦磁碟機身變小容量變大,沒有他們就沒有手提電腦、MP3機和iPod的德法科學家共享;化學獎,由埃特爾獨挑大樑,更獨自贏得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美聯社/法新社/德新社/諾貝爾官方網站

「表面化學」的應用

「最好的生日禮物」

對埃特爾來說,昨天可謂雙喜臨門,除了是他71歲大壽,最意想不到是獲得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令他開心到一時間說不出話來,坦言這是他一生人中「最好的生日禮物」。
埃特爾雖然71歲高齡,但仍擔任德國柏林馬普學會弗裏茨哈伯研究所的名譽教授。他昨天如常上班,一邊修訂一本手冊,一邊等待妻子來與他午膳慶祝生日,就在這個時候,一份突如其來的生日禮物隨着電話而來。來電者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告訴他是今屆化學獎的得主,令他成為自1988年來首個獲得這項殊榮的德國科學家。
「收到消息時,我說不出話來,我得承認當時眼淚奪眶而出,因為我根本沒指望過會得獎,尤其是昨天已有德國人奪得物理學獎,令我覺得化學獎不會是我的。」埃特爾說:「這是科學家的終身成就和夢想,我仍然在說服自己這是事實。」

驚訝自己獨佔化學獎

直至20分鐘後,電話頻頻響起,他才如夢初醒,來電者都是要採訪他的記者。他很高興地說:「我今天得到兩份禮物,第一份是生日禮物,第二份是諾貝爾獎。」不過,最令他感到驚訝的是由他獨得化學獎,「我希望諾貝爾獎不會改變我的生活,但得過獎的人都說它一定會」。
埃特爾1936年10月10日生於斯圖加特(Stuttgart)市,1973年起在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任教,曾經奪得多個科學獎項,包括1992年的日本獎(JapanPrize)及1998年的沃爾夫化學獎(WolfPrizeinChemistry)。
美聯社/法新社/德新社/新華社

埃特爾(GerhardErtl)

年齡:71歲
國籍:德國
‧1961年在慕尼黑科技大學取得物理學文憑
‧1973年在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斯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y)任教
‧1986-2004年在馬普學會弗裏茨哈伯研究所(Fritz-Haber-InstitutderMax-Planck-Gesellschaft)做研究

近五屆化學獎得主

2006年
科恩伯格(RogerKornberg,美國)
‧揭示真核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利用基因內存儲的訊息生產蛋白質,癌症、心臟病等都與這過程發生紊亂有關

2005年
肖萬(YvesChauvin,法國)、格魯布斯(RobertGrubbs,美國)、施羅克(RichardSchrock,美國)
‧在可應用於有機化合物合成方面的置換反應研究取得成就

2004年
赫什科(AvramHershko,以色列)、切哈諾沃(AaronCiechanover,以色列)、羅斯(IrwinRose,美國)
‧發現調節蛋白質降解的泛素,解開人類為何患病之謎

2003年
阿格雷(PeterAgre,美國)、麥金農(RoderickMacKinnon,美國)
‧發現細胞膜水通道,有助了解腎病、心臟病、肌肉和神經系統疾病

2002年
芬恩(JohnFenn,美國)、田中耕一(日本)、維特里希(KurtWuethrich,瑞士)
‧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取得成就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