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佩基、埃文斯和史密斯耶斯三人,經近20年研究的「基因打靶」技術,迄今已漸趨成熟,甚至可令老鼠肌肉發達,變成長跑好手。但本港學者指出,基於道德問題和技術複雜,「基因打靶」技術的應用,仍只處於初階。
「面對很多道德問題」
「基因打靶」技術,對研究因基因突變引起的癌病作用很大,科學家通過基因打靶技術,確定那些基因傾向變成惡性腫癌,從而找出治療之道,但癌症基因治療法仍屬初步,不少難題仍未解決。除了癌症外,對找出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或遺傳疾病,基因打靶技術都可大派用場,找出致病的基因。
科學家已成功利用「基因打靶」技術,製造可跑馬拉松的「長氣袋」老鼠,或將老鼠肥胖基因剔除,但科技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周敬流博士說:「他們的研究可以有助修復人體組織,但這樣做要面對很多道德觀念問題。」他指「基因打靶」技術的應用仍只屬初階。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系教授盧煜明也指出,由於技術複雜,現時本港只有少數科學家應用。本港曾用「基因打靶」技術,發現p53基因突變,會引致大腸癌,有70%至80%的大腸癌與該基因突變有關。
Nobelprize.org/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