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佩基乞食捱過童年

卡佩基乞食捱過童年

上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是基因研究先驅。本年度的卡佩基、埃文斯和史密斯耶斯,同樣以基因研究贏得諾獎。花了近20年作研究,對於獲獎,三雄都表示驚喜。
在意大利維羅納(Verona)出生、在哈佛大學拿得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卡佩基,現在美國鹽湖城教學。70歲的他曾經歷二戰傷痕,但贏得諾獎殊榮,依然令他驚訝。「我凌晨三點被電話聲嘈醒,對方不似惡作劇,我知道我得獎了。」

「那時肚子經常捱餓」

二戰爆發時,卡佩基只有4歲時,他媽媽被納粹德軍關進集中營,他隻身逃到意大利南部,流浪街頭,與流氓、孤兒為伍,乞食偷竊。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周敬流博士說,卡佩基不時會提起:「那時肚子經常捱餓。」
如此苦日子過了四年多,卡佩基終於1946年和在納粹大屠殺倖存的媽媽團聚,母子之後移民美國。
上小學時,卡佩基甚至連ABC也不懂,但周敬連說,小時候常常捱餓,營養不足令他身材矮小,使他耿耿於懷,同時也令他發奮圖強,如今更攀上事業高峯。
「我不知道是那些童年經歷,與我成就是否有關。」他說:「這(獲得諾獎)是事業的高峯,我感覺很奇妙。」
他希望未來20年繼續在實驗室做研究,但他批評喬治布殊政府對人類幹細胞研究設限:「不積極從事幹細胞研究,簡直是一種罪。」
童年生活沒有卡佩基那麼苦、已80歲的的史密斯耶斯,坦言6、7歲時已立志做發明家,並笑言:「小孩經常很好奇,我也覺得自己永遠長不大呢!」英國的埃文斯,被視為幹細胞的「首席建築師」,2003年更被封爵。
路透社/法新社/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