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白琳報道】隨着多種抗藥性惡菌冒起,醫學界重拾以蛆蟲吸食傷口的原始療法,對付長期病患者的傷口感染,但目前仍不為人所接受。香港大學指出,醫學界正研究新療法,利用只食腐肉的食肉蒼蠅的蛆蟲分泌物,敷在傷口上殺死惡菌,初步證實與利用活生生的蠅蛆同樣有效。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在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發表文章,探討蠅蛆治療法的發展。無菌蛆蟲必須在消毒環境上培植,目前本港只有零星病人曾接受蠅蛆治療法。此療法主要使用絲光綠蠅(Greenbottlefly)的幼蟲,其分泌物可殺死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等惡菌,更可釋出亞摩尼亞抑制細菌生長,主治糖尿病及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皮膚潰爛。外國有研究證實,把蛆蟲分泌物敷在傷口超過12小時,可加快癒合速度。
絲光綠蠅吃腐肉
絲光綠蠅與導致本港蠅蛆病個案的蛆性綠蠅同屬食肉蠅,但前者只吃腐肉維生,後者則會吃健康組織,因此只有前者適合用於蠅蛆治療法。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指出,外國已證實蠅蛆治療法可行,無菌蛆蟲可從外國購入或自行培植,兩者在技術上並不困難,但本港醫護人員及病人仍然未能接受,因此未能廣泛推行。
他認為利用蛆蟲分泌物敷療法有助殺菌,但無助清理腐肉,成效可能比傳統用蠅蛆療法稍遜一籌,「食咗啲爛肉,傷口就好得快,始終都係用番條蟲好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