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童也會患關節炎<br>不懂表達痛楚 延遲診治 可致殘障

兩歲童也會患關節炎
不懂表達痛楚 延遲診治 可致殘障

【本報訊】市民多誤以為風濕病是成年人的疾病,但有千分之一的兒童會患上幼年突發性關節炎,令孩子關節腫痛甚至影響活動能力,最年幼患者只有兩歲。風濕病專科醫生指兒童患者的病情多較成人嚴重,若延遲診治更可致永久殘障。本港整體風濕關節炎求診者有上升趨勢,醫院管理局最新數字顯示,風濕門診個案在2004至2006年間增加一成四。 記者:梁瑞琼

現年28歲的廖愷婷,15年前出現關節腫痛等病徵,證實患上幼年突發性關節炎,不但要停學一年養病,性格更變得內向,又因類固醇藥物令她外貌變得浮腫,曾想過要打開窗跳下去自殺,幸好母親及時拉着她,當時兩母女一同哭起來。其後經歷過腦膜炎,幸好病情得到控制,並在酒店工作。
但2001那年,病又來了,膝蓋忽然腫痛起來,檢查後證實關節炎復發,病情嚴重至不受藥物控制,最後要進行自體骨髓移植,現時仍需服藥,折騰了十多年,她沒有氣餒,勇敢的表現令她當上風濕病大使。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副主席兼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德顯指出,幼年突發性關節炎是七種兒童風濕病的統稱,患者因自體免疫系統失調,攻擊健康關節及其他身體組織而發病,估計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一般而言,受影響關節越多,病情越嚴重。本港的發病率為0.1%,最年幼的患者只有兩歲。
曾治療過兩至三名年齡低至兩歲幼兒的基金會名譽顧問李子良稱,兒童患者的病情較成人更嚴重,「成人可能係積咗好多年先發病,但咁細個就病發一定係好嚴重先會發出嚟」,越早發病日後再復發機率越大。

關節持續紅腫應求醫

李子良表示,幼年突發性關節炎患者會有一節或以上關節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包括腫脹、活動能力受到限制、活動時感到脹痛及發熱等,但兒童患者多不懂表達痛楚而延誤治療,「仲會因為怕痛而唔做運動,拐住拐住行路,只用一隻手或者唔肯去玩,都係一啲行為症狀」,家長應多留意子女。
近年風濕病門診個案有上升趨勢,其中強直性脊椎炎增加38%、牛皮癬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分別增加29%及15%。陳德顯表示,曾有研究發現76%患者會演變成永久傷殘,雖然風濕病只能靠藥物控制病情,建議關節持續紅腫4至6星期的市民盡早求醫。

幼年突發性關節炎

定義:兒童持續6星期或以上出現關節炎病徵,並已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發病年齡:16歲或以下

發病率:0.1%

病徵:關節疼痛(尤其膝關節、腳踭)、發燒、出紅疹、淋巴結腫疼

行為症狀:少用受影響關節的手腳

治療方法: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注射、甲安喋吟、生物製劑或自體骨髓移植

資料來源:李子良醫生、陳德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