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命密碼全套編寫在脫氧核糖核酸(DNA)裏,長得是高是矮、眼睛是啡是藍,健康還是生病,全都由小小的基因操控,了解基因的作用,對了解疾病成因和治療極有幫助。今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就由三名想出「了解基因」方法的美英科學家奪得,他們培育出全球首隻「基因打靶老鼠」(knockoutmice),在這些實驗老鼠體內任意剔走特定基因,以了解特定基因如何引起病變,從而研究新療法。他們為21世紀基因治療實驗奠定基礎,所有生物醫藥研究都得益於他們的發現,因此獲獎。
諾貝爾獎大會昨天(周一)公佈本年度醫學獎,由美國科學家卡佩基(MarioR.Capecchi)、史密斯耶斯(OliverSmithies)及英國科學家埃文斯(MartinJ.Evans)共同奪得。大會讚揚三人「發現了利用胚胎幹細胞改造老鼠特定基因的通則」,即三人由1980年代開始研究的「基因打靶」(genetargeting)技術。
「基因打靶老鼠」試藥
所謂「基因打靶」技術,是科學家將特定基因「關掉」,然後把剔除了特定基因的胚胎幹細胞,孕育成「基因剔除老鼠」,再從牠們身上了解特定基因在病變中的作用,甚至可利用「基因打靶老鼠」試驗新藥。通過這種技術,科學家就可以了解每種基因對病變的功能,對人類病變作出基因治療。
迄今已有超過10,000種老鼠基因進行剔除實驗,而科學家也針對人類各種疾病,創造了逾500種不同基因重組的老鼠,進行研究。諾貝爾獎大會指三人的「基因打靶」技術影響極大,「現已應用在所有生物醫藥層面上,由基礎研究到發展新療法」都受惠。
「這真是美妙的驚喜」
「這真是美妙的驚喜。」70歲的卡佩基身在美國鹽湖城,在凌晨3時好夢正酣時接到獲獎電話,他說:「對方語調嚴肅,我第一個反應是這是真的。」幸好不是惡作劇電話。82歲的史密斯耶斯則說,相信獲獎能令他更容易爭取到研究資助經費。
卡佩基和史密斯耶斯的貢獻,在於證明了基因是可以個別被挑出來、改造和修復。埃文斯則發現轉移基因的重要「載體」──胚胎幹細胞,可以極準確地改變基因。他也把這種技術應用在研究囊胞性纖維症等人類遺傳疾病。
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生物化學系系主任奧拉希利(StephenO'Rahilly)讚揚,「基因打靶」技術在醫學研究有深切影響,「多得這項技術,我們對特定基因有更深了解,能更加準備預測某種藥物的療效。」
諾貝爾大會將在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正式頒獎儀式,三位得獎者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1,192萬港元)。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
埃文斯(MartinEvans)
年齡:66歲
國籍:英國
職位:英國加的夫大學哺乳類動物基因學教授
卡佩基(MarioCapecchi)
年齡:70歲
國籍:美國
職位:美國猶他大學人類基因及生物學教授
史密斯耶斯(OliverSmithies)
年齡:82歲
國籍:美國
職位: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病理學教授
今天公佈
諾貝爾物理學獎
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逾1,192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