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面對社會上與日俱增的保育聲音,周三公佈的施政報告將會提出新的文物保育政策方向,回應訴求。據了解,特首曾蔭權計劃加強活化本港部份老社區,透過將區內古蹟建築物串連一起,打造成主題式的消閒歷史文化區,其中擁有近40幢法定古蹟與歷史建築物的灣仔區,將成為首個試點。 記者:黃偉駿
民間的保育聲音在過去一年大幅提高,中環天星碼頭與皇后碼頭先後被清拆,更激發不少保育人士進行連串抗爭,加上近期景賢里被發展商捷足先登收購及大肆拆卸,迫使政府要盡快推出新的文物政策向市民交代。消息指特首曾蔭權在將公佈的施政報告內,提出將部份老社區,例如灣仔、中環與油麻地等,仿效歐洲發展成為歷史文化區。
不包括景賢里灣仔街市
據了解,曾蔭權選擇這類老社區,是因為它們屬本港最早開發的社區,區內有不少富殖民地色彩或傳統中國特色的歷史建築物,若透過妥善的保養管理與靈活的宣傳包裝,例如將兩、三條街內的幾處歷史建築加以串連,營造一種懷舊及消閒氣氛,便有條件發展成為具備特色的文化消閒區,保育之餘也有助吸引外國遊客。以捷克首都布拉格舊城區(PragueOldTown)為例,每年逾億名前往捷克的遊客,大部份就是專程前往舊城區參觀。
消息又指出,特首曾蔭權屬意灣仔作為首個試點。灣仔於開埠初期曾經是環境優美的海濱高尚住宅區,現時區內仍然座落了38幢獲評級的歷史建築物與1幢法定古蹟,包括虎豹別墅、蓮花宮、藍屋及有近百年歷史的舊灣仔郵政局等。不過,一些備受爭議的「瀕危」歷史建築,例如景賢里與灣仔街市等,暫時不會在推介之列。
另外,景賢里事件引起外界對挽救私人古蹟的關注。據了解,政府內部在討論向私人業主提供經濟誘因方面仍存分歧,部份意見擔心一旦利用公帑收購私人古蹟,或透過增加轉移地積比率來吸引業主交出古蹟,會造成業主向政府討價還價的局面,預料最快待發展局本月底提出新一輪文物保育政策諮詢時,才交代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