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還天真無邪的歲月,自己曾經去過廣播道電台門口排隊,為的是當一個唱片騎師的心願。當年之所以去,不是以為自己講嘢叻、反應快,而只是認為若果工作有音樂,音樂是工作,應該是很快慰的。
輾輾轉轉,工作的全部不是歌而是波,兜了又轉,結果3個電台的門檻也先後進過出過,講的都是波,但背後偷偷播首歌,才是最過癮之處。
那日路過九龍公園,目的地是鄰近的唱片店,無目的看看CD翻翻雜誌,「咦,李宗盛有新碟,咦,唔係,啲歌全部係舊嘅,喂台灣教父,精選碟出得太多了吧!」「原來是演唱會來的,快動手!」
不過講真,一首好歌可以傳誦多時,一場好波你卻很難翻睇,看來唱歌的是比踢波的襟玩,只是當音樂教父都曾經說過,原來創作音符都會亁塘,你睇我好,我睇你好。
講波率性不造作
講波不是唱歌,講波每次都要從新講過,沒有歌詞稿件,只是,金句除外。這一周蘋果訪問Peter兄,可以肯定,眾多講波佬的訪問,以Peter最易做,皆因只要輯錄他的金句就已可寫少兩段。看見Peter對批評還是很在乎,感覺很有趣,很孩子氣,對Peter就是孩子一樣,所以,我相信他講波時的一言一語,都是很率性的,就是不造作。聽着Peter,很羨慕。
人大了,也真的會言行舉止越來越成熟,未必就是人真的長大,也許只是因為要適應環境,要遷就大眾。所以Peter也受到批評了,因為我們認為,評述員應該大體、客觀、冷靜……對,但我們教導小朋友時候,難道就不能接受一個比較另類的評述風格。
赤子之心盡情表達
羨慕Peter兄,就是因為相信一個大細路,之所以能夠無拘束的、隨意的、不傷害人的去表達自己,實在是要經歷過生離死別,嘗試過大起大跌之後,才慢慢滲透出赤子之心。窩心的舊歌,令我們緬懷童真,若果睇波時也能有點孩子氣,為甚麼不呢?
話說路過公園到唱片店時,看到奧運倒數鐘下,有十數個幼稚園小朋友在寫生,走近一點偷看他們的作品,看極都不知所以然,但感覺是暢快的,從小開始,我們就應該有權利放心盡情去表達自己。
李宗盛說自己最喜歡的歌叫做《希望》,是送給他女兒。所以有孩子都一樣,他們是希望!歌可感動人,波應也可以,只要有童心。
馬啓仁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