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足球運動萌芽初期,帽子還是人們日常必備的服飾,剛開始連踢球也是帽不離頭,到後來才摘下了帽子。1886年1月30日,一個叫積遜的人在英足總會議上,提議球員代表國家隊應獲帽子(Cap)一頂,這就是喼帽的由來。
最初的喼帽由絲絨織成,形狀成扁圓形,顏色為皇家藍,正面繡上一朵玫瑰(後來為3獅徽章),帽頂垂着一條銀色穗子;帽子上還寫上球員名字、日期、對手名字等,極具紀念價值。
從積遜推銷喼帽到今天已是121年,帽子也彷彿在英國百年潮濕空氣中發霉,像一頂綠帽。其間,足球職業化加速了喼帽的發霉,使得今天職業球員不但將國際賽視為雞肋,為國出力更像是向球會老闆「笠」綠帽。
球員淪為鈔票奴隸
球壇職業化最早出現在上世紀30年代,當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欲借足球揚國威,於是花錢請來阿根廷和烏拉圭的高手,結果奪得34和38年世界盃冠軍。因此,更準確看當年的職業化應叫「請替槍」。
當足球成為一份職業,球員自然要認清誰是老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球員認老闆的情況日益惡化,那是英超人工暴漲、皇馬大搞銀河艦隊下,球員薪水泡沫化的後果。英格蘭人麥馬拿文寧坐皇馬冷板凳也不回流英超,就是球員淪為鈔票奴隸的例子。
在職業化之下,國際賽難免成了雞肋,因為球會和國家隊被認為是互相衝突的。全力為國家隊賣命更是給球會老闆「戴綠帽」;於是,近年經常出現球員拒絕國家隊徵召,甚至詐傷的情況。
國際大賽成機遇
國際賽這塊雞肋也有行情,每逢世界盃或歐國盃等大賽,雞肋也會變成雞腿。小球會希望球員可以全力發揮,從而贏得大球會青睞大賺一筆,大球會也希望透過賽事挑選新星。
意大利隊教練鄧納東尼、英格蘭隊領隊麥卡倫,都不約而同發出感慨:為何球員不以代表國家隊為榮?曾幾何時,英格蘭球員都以拿到最多喼帽為目標,而球星也以晉身國家隊百頂喼帽名人堂為榮,看來世道真的變了。
蘇格蘭50年代國腳列格治回憶說:「賽後隊友們氣喘如牛地走進更衣室,發現每人衣架上都掛着喼帽,我們戴起帽子一起歡呼擁抱……」但在朗拿甸奴等戴上Nike帽的球星眼裏,也許只有女人或加薪合約,才能讓他們如此開心。
法比奧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