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大學東施效顰,曾幾何時也玩起「中國社會科學引用指數」的遊戲了。有人說這是西風壓倒東風,但徒具軀殼,缺乏實質。我說,不,儘管東方人兀自玩得過癮,像樣的西方大學並不作興這一套。
到底是假戲真做,還是形式主義作怪?在我的專業領域裏,博士生必須在「權威」期刊發表兩篇文章,或在「核心」期刊發表三篇文章。左看右看,我看不出「權威」期刊有多權威,也不知道「核心」在哪裏。無非是少數重點大學掌握資源,寡頭瓜分話語的勢力範圍。期刊與期刊很少重疊或對話,更遑論共同的學術典範了。
既然給「權威」加持過,身價自然不凡,學術從此可以變賣為商品。許多期刊大模大樣伸手討「版面費」。博士生投稿新疆的核心期刊,嫌登兩頁付七百元太貴,兩邊討價還價,編輯最後把文章刪成四百元的篇幅。還有,因為國家壟斷書號,書商以奇貨可居,通常要求嚴肅學術專著的作者按字數付出版補貼費,二十萬字一般報價三萬五。欲知學術何價,請先秤秤重量。
上海《東方早報》八月二十日登出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主任蔣永華的文章,力陳「適當收取版面費具有現實的合理性和邏輯的可行性」。整篇文章洋洋灑灑,好像很有學問,說穿了就是要錢;他為編輯和審稿人的「勞動收入」陳情,我即使不同意,尚可理解。但把版面費一下子上綱到「國際慣例」和學者「自覺遵守的公理」,可叫孤陋寡聞者費解(肺結)了。
十月份全國開始申報下一輪的博士點,申請者眾,不止未雨綢繆,簡直摩拳擦掌了。它們首先擴大撒網,大膽揣測哪二十位專家在外圍匿名投票,接着奔走南北,設法拜訪請教,順便帶禮物「意思意思」。有幸入圍,則緊縮網面,唯國務院聘的五位權威馬首是瞻。據報,外地院長帶大包小包土產進城,在北京天橋下東張西望,就是要向權威表達一點敬意。評審不乏耿介之士,但「跑部」確是普遍現象。好不容易爭到博士點,不知博士為何物的人爭破頭想當個「博導」;沒有博士的「博導」也拼命去讀個博士,叫做「博導攻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