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偶然見到人稱密宗大師的林雲,身邊照例圍着一大幫人,還有幾張老朋友的面孔,不禁莞爾。
二十多年前,曾在一次訪問中,聽他爆出一句:希望見到不要問那麼多問題的人,所以與信徒見面喜歡選在卡拉OK,既聽不清提問,也不必回答疑難……乍聽此言,大吃一驚,再問也問不出所以然來,總之這句話,頗耐人尋味,不知光華文化中心可設有卡拉OK?在場的人可曾聽他又說又唱的?
曾在加州一位朋友的大宅聽林雲唱K,甫進門他正在唱當年十分流行的那首「小丑」。唱畢,在掌聲中過來握手寒暄,還來不及與他客套一番,便直言:你怎麼可以唱小丑,誰都可以唱,你不能唱。他到底不是笨人,一點就透,那回輪到他追着我問,那該唱什麼?(那時,還沒有蔡瀾老兄的招牌「懶洋洋的回答」)我可是斬釘截鐵的說,唱花非花呀。才四句,藏拙倒在其次,符合你的大師身份呀。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這首詞道出了無常又短暫的人生,也像出了一個謎,叫人猜不透這非花非霧的到底是什麼?後來聽人說起這首花非花變成林雲的飲歌。君子贈人以好的意見,像多年以前他曾給過我好的建議,總算是有所回饋。
生平數得出去過多少次卡拉OK。一坐下,看別人選的歌,看唱的人,鋪天蓋地的音響,那氣氛叫人尷尬,坐不住。倒是一回聽詩人張錯唱: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張破碎的臉……字正腔圓的,選歌也頗符合詩人的身份,是個好例子。
我在銅鑼灣的專門店,常有練完歌後,意猶未盡的哼着老歌旋律而來的先生女士們。有時還攤開歌譜再練一練,畢竟是同一時代的退休人士,那些歌帶着那些歲月裏的情調,叫人忍不住也加入哼一哼。譬如周璇的那年相見,我倆無言……吳鶯音的花落水流,春去無蹤……譬如白光的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李香蘭的左三年右三年,這一生見面有幾天……
那些古老的歌,歌名不記得了,歌詞與曲調仍能琅琅上口……還有徐訏的詩譜成的老歌:你灑下滿室衣着,灑落了一地輕笑……於是你匆匆外出,留下門帘兒飄搖……那呼之欲出的情景,只不過哼一回已令人對歌生迷。
這麼多年了,依然喜歡詩,喜歡歌,喜歡如詩如歌的文字,喜歡有旋律的一切。歲月裏若可以有歌,那麼逐漸老去的平凡的日子裏,會因為這些意外的旋律而忽然變得異常溫柔起來。
蔣芸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