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按照自己生活的小圈子,散步到九龍城街市。人,總要吃。能夠買點菜,做自己喜歡的,是種幸福。
菜市場中最大話題是:在中秋節大陸有無雞鴨供港,如果有,賣多少?
這種消息,電視台和報館記者第一個訪問的,就是「周華記」的玲姐了。
「生意有沒有影響?」記者問。
其他的雞鴨檔檔主一定大吐苦水:「這麼遲才運到,當然賣少了很多,價錢又貴,誰來光顧?」
問玲姐,她笑着:「今天一早聽到有雞供應的消息,馬上進多兩百隻。」
「賣得完嗎?」
「家庭主婦總得有雞才算過節,你別看她們平時一毛錢也討價還價,中秋這一天,再貴,也捨得。」
這就是開朗的個性,和悲觀的不同了。玲姐一直保持笑容,在街市做生意,也要穿得顏色鮮艷,花衫配着花褲,穿了一雙膠質的長靴,是不襯,但劏雞鴨得涉水,不可着皮鞋。
頭髮梳起,髮夾紅的黃的綠的。玲姐還喜歡戴耳環,正式地穿了洞,最初一個,後來又一個,耳環當今有七八個之多。
一個星期沒看過她休息一次,實在勤力,佩服得很。
我不太愛吃雞,認為所有肉類之中,雞最沒個性,但是也偶爾到玲姐處,要了一隻老母雞回家煲湯。她要算便宜,我不肯,握着紙幣,大家推來推去。
小小的盈利,辛辛苦苦存了些錢,數年前有一家賣海南雞飯的,賬賒了又賒,最後惡性倒閉,又去開一家新的。欠了玲姐的錢,當然也不還,損失至少幾十萬。
玲姐又笑:「每天還有買賣做,又沒餓死。算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街市中人也能那麼豁達,你我有什麼看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