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大」召開在即,中共高層將出現連串人士變動的同時,未來經濟政策亦將出現大調整,重點之一是加速中國經濟國際化,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據悉,中國「走出去戰略」自遭遇重重挫折後,將捲土重來,並試圖透過「重新包裝」洗刷企業在進行海外併購時,給外界「中國威脅論」的負面形象。同時,隨中國經濟實力提高和外滙儲備日益豐厚,中國擬在「胡溫」執政下,最遲於2010年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
據北京金融界消息人士透露,中國近年的外滙儲備持續保持世界第一,截至今年7月底已突破1.4萬億美元。此舉令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日趨加大,並預期今年底或明年初,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將再度對人民幣施壓。
人民幣3年內自由兌換
中國正加緊推動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進程,逐步對外開放證券、銀行和保險等金融市場,為人民幣自由兌換作準備。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上月曾在香港指出,雖然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是一個目標,但中國政府並未為實現這個目標設立時間表,他期望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但據悉,中央有關部門已設限最遲2010年。
消息稱,人民幣在東南亞大受歡迎,加上白俄羅斯國家銀行近日宣佈,將新增人民幣為國家外滙儲備(其他貨幣為美元和歐元),為全球首個公開宣佈將人民幣納入外滙儲備貨幣的央行,事件值得關注,「人民幣會否提前自由兌換,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對於本世紀中國展開「走出去戰略」以來,遭遇重重挫折,多次掀起國際社會軒然大波,全球瀰漫「中國威脅論」,中國將吸取早年的失敗經驗後,加大公關的游說力度,避免日後再遇受挫。「我們有必要這樣做,除本身資源的需要外,亦希望緩解外滙儲備的壓力。」商務部一名官員對記者稱,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也將是企業走出去的關鍵。
培養年輕財經管理人才
據親中香港《經濟導報》的社論昨指出,十七大後的中國財經政策將有六大特點,包括更注意利益均衡、更國際化、更關注民生問題、更專業化、更注重部門間協調、更注意培養具有豐富市場經驗和理論素養的年輕宏觀財經管理人才,而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將不會放慢,其中如何跟上國際潮流,將是一場現實的市場戰。如何進入國際財經圈,知曉這些財經精英在想甚麼,準備做甚麼「已是現實的要求」。
本報記者
中國企業走出去屢遭挫折
07年9月
‧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在與菲律賓簽訂的一項涉近4億美元的寬頻項目中,疑用近2億美元賄賂菲多名官員,最終被菲高等法院叫停。
06年7月
‧中國移動欲以53億美元收購新興市場電訊運營商MillicomInternationalCellular的行動失敗。
05年7月
‧海爾等收購美國第三大家電商美泰(Maytag),宣告失敗。
05年5月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試圖收購美國的石油公司尤尼科(Unocal),引起美國政壇軒然大波,最終告吹。
04年12月
‧聯想以17.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後,銷量下降,排名下滑。
04年10月
‧上汽集團以近5億美元收購南韓五大汽車生產商雙龍汽車,但其後勞資雙方發生糾紛,並引發全面罷工,造成工廠停產,令汽車生產一度陷入困境。
03年11月
‧TCL收購法國湯姆遜(Thomson)後,錄得巨額虧損。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話你知:鼓勵企業境外投資
中國早在1998年提出「走出去戰略」,但正式全面啓動是自踏入二十一世紀開始。由於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外滙儲備日益暴增,人民幣面臨極大升值壓力等因素,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前提下,遂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高調提出走出去戰略,鼓勵各類企業大膽地、積極地以不同的形式走出去,包括到境外投資、開拓國外市場等,以彌補國內資源不足,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