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每年診症490萬次的政府普通科門診服務,將獲特首曾蔭權承諾增加撥款,推出公私營合作計劃,向私家診所購買服務,轉介普通科門診的低下階層長期病人到私家診所求醫,病人依舊繳付45元,差額由政府補貼,普通科門診騰出的空額可繼續收新症,變相增加名額。曾蔭權本月10日發表施政報告時,又擬宣佈先在有「悲情城市」之稱的天水圍率先試行新計劃,若成功便推廣至其他地區。 記者:呂焯均、蔡建豪
曾蔭權下周三發表新任期首份施政報告,他曾在競選政綱承諾,每年增加注資100億元給公營醫療服務,以及增加扶助低下階層。管轄公立診所的醫院管理局已接獲港府通知,曾蔭權會加強公立診所服務,現時公立診所普通科門診服務需求量極大,求診人士可打電話預約或排隊輪籌,但名額供不應求,更有病人凌晨已排隊輪籌。
政府將增加撥款給醫管局,但不是增建診所,而是開辦公私合作計劃,醫管局可把普通科門診病人轉介到私家診所。醫管局現時會把公立診所專科門診病情穩定的病人,轉到普通科門診跟進,一方面避免加劇專科門診服務負擔,另方面普通科門診成本較輕。
騰出普通門診名額
新計劃是把普通科門診的長期病人,安排他們到病人所住地區的私家診所,由私家醫生接手治理,病人須定期覆診,或病情有突變時可即時求診。私家醫生若認為病情需要,也可把病人轉回公立醫院。病人只需繳付普通科門診每次45元的費用,差額由政府補貼。若是綜援病人,費用依然由政府全包。
當病人轉介私家診所後,便騰出普通科門診的空額,變相增加名額。該轉介新服務只提供給低下階層病人,醫管局會先審核病人的家庭經濟狀況
私家診所須受監管
參加計劃的私家診所須接受當局監管,包括醫管局會制訂各類疾病診症費用,以免出現濫收;醫生的醫療服務和水平也要符合要求,若有需要,醫管局會派醫療人員作突擊審查。
醫管局會分階段推行新計劃,第一步是在全港最貧困的天水圍試驗,有天水圍區議員也接獲有關消息。醫管局曾觀察區內私家診所收費,一般由100至180元之間,扣除病人自付45元後,醫管局要另付55至135元給私家醫生,但此費用比公立診所的醫療成本近300元仍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