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人 - 陶傑

小女人 - 陶傑

看《色,戒》,許多人會覺得有點怪怪的,因為還沒有學會欣賞一個大時代裏,一些小人物的陰暗面,尤其是這個小人物,當了男女主角。
八年戰爭,中國的文藝只有一條「黃河大合唱」的路線叫做「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如此場面,當然很感人,但人畢竟是人,母親送兒打東洋,有沒有不捨得的?像叫兒子:「如果炮火太猛烈,能躺下裝死,就裝死好了,媽想你活着回來。」也有沒有在最後一刻,意志動搖的?像妻子送上前線的那個郎,沒走多遠,又折回來了,與妻子抱頭痛哭,一起回家,不打仗了,改為慶祝結婚一周年?
這些情節,也不算陰暗面,只是人性之常情,張愛玲屬於這一類,她記述在香港大學讀書時淪陷的日子:「在香港,我們初得到開戰的消息的時候,宿舍裏的一個女同學發起急來,道:『怎麼辦呢?沒有適當的衣服穿!』」
打仗了,這位女同學沒有想到同胞苦難、國家興亡,第一件事,先想到「沒有適當的衣服穿」,這是女孩子之常情。對於亂世中的這等小趣味,張愛玲表示附和:「我們大多數的學生,我們對於戰爭所抱的態度,可以打個譬喻,是像一個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雖然不舒服,而且沒結沒完地抱怨着,到底是睡着了。」
然而,「八年抗戰」過去六十年了,中國文學又產生了幾部蕩氣迴腸的曠世作品呢?有哪一部記述愛國戰爭的小說,比貪生怕死的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更為流傳?是《星星、月亮、太陽》,還是《風蕭蕭》?後人只記得一部《傾城之戀》,卻是一對小資產階級情人逃難生情的故事,半壁江山的淪亡,繁華都市的煙消,只成為點綴的背景。
創作沒有「主旋律」這回事,張愛玲是「主旋律」之外的人物,被罵為「漢奸」,偏偏是這位「女漢奸」最有才華。一張張硬扭曲着叫口號的臉孔,在時間的流水中沖洗得不留痕跡,只剩一個不懂家仇國恨、只知風韻風情的小女人,她在深閨裏留下的墨跡和淚痕。什麼巴金魯迅、茅盾朱自清,通通是過客,只有她把情感流傳下來,撫之如炙,讀之猶熱,她是一個如此教人合卷而長懷念的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