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陷區與國統區 - 李怡

淪陷區與國統區 - 李怡

抗戰爆發後,家父離開香港,到桂林參加抗日救國活動。太平洋戰爭前,因在港無生計,母親帶着我與姊姊,遷往淪陷區的上海。其後父親因顧念家人,就做了抗戰「逃兵」,潛回上海。童年時代,模糊記得闔家去南京住了兩年,家父似得到一位汪政權高官照顧。後來又全家遷回上海,父親不知做什麼買賣,發了點財。抗戰勝利前一年,忽被告知日軍警備部要來抓他,於是他連夜逃走。母親帶着我姊弟倆隔一天也乘船逃離上海,到安徽屯溪的國府統治區(當時簡稱「國統區」)。
這是對我一生頗有影響的童年記憶。父親曾參加抗日,後跟漢奸有來往,再後又被當作抗日份子追緝。而就我所知,他離開桂林到上海,及以後的轉折,都不外是為自己與家人的生存。但在那樣的日子裏,一個小老百姓恐也難免與偽政權發生點關係。父親接觸的是高官,窮百姓也會接觸偽警察。但高官又能幫什麼忙,到頭來他與家人還是得逃亡。
童年時見到的南京、上海淪陷區並不凌亂,倒是秩序井然,老百姓的生活也還可以。最恐懼的不是日軍打人、抓人(那是極少數人的遭遇),而是美軍空襲。警報長號響起,全市就要關燈。《色,戒》中的淪陷區沒有這種景象。
倒是在逃離上海,前往國統區途中,才見到一些恐怖現象:軍容不整的國軍,沿途流離的難民,滿地的餓殍……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重慶國統區,還反映高官的腐朽。
四九年後,父親靠近愛國左派。在內地政治運動中,卻有刊物指他是「漢奸」、「國民黨特務」。但我知道,在複雜的社會,人的社會關係也是複雜的。父親只是政治的邊緣人。其實,易先生也不算是政治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