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在第3季最後一個交易日突然表演「插水」,美滙指數下跌至最低見77.67,是自1973年聯儲局設立這個以6種主要貨幣來衡量美元強弱的最低水平。市場的解釋是:美國經濟數據,包括樓市和消費信心、以至製造業及耐用品定單等,差不多全部都令人大失所望,故沽美元乃屬正常。
是嗎?上述數據出籠時,為甚麼美元只偏軟而不大跌,卻選在上周五彈出兩個與樓市及消費有關,但好過預期的8月份個人消費開支(估計升0.4%,結果上升0.6%)和建築開支(預測跌0.5%,卻升0.2%),才狂「隊」(美元)?是粉飾櫥窗,抑或是刻意嚇走博反彈的美元長倉,甚或見商品期貨價格急升,遂想起須拋售美元?
前兩個解釋還可以接受,後面那個卻有點本末倒置。商品期貨之上升,不是因美元下跌誘發嗎?為甚麼要升定來等美元滑落?
經驗告訴我們,10月通常是相當凶險的月份,更何況有日、美議息及G7和國基會會議,只爭朝夕的投資者們,是汝等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