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人員張炳良博士出任教育學院校長,即顯「強政勵治」作風,宣佈三年之內實現「教院正名」,升格為教育大學。
這一招,相當有政治家氣派。教院正名,是前校長兼英人莫禮時的理想,豈料遭到力主「合併」的前教統章羅當局之打壓,搞出一場「教院風暴」,結果章羅下台,莫禮時避走英倫,教院學生不滿,變成一個政治爛攤。「張良」上任,即維護「正名」,也就是間接為莫禮時「平反」,亦即打了章羅一巴掌。
台灣申請入聯,也要「國際友邦」協助提案。張良為教院正名,也打出一張國際牌,選拔精英學生六名,出任「正名大使」,「考察」瑞士、日本等國家的教育大學。這一張牌上得好,學生「考察」完畢,提交報告,又豈會有「教院不宜升格」的結論,必然是「為了與國際接軌,配合香港國際都市的地位,教院必須盡快與瑞士日本等文明國家看齊,馬上正名為大學」。有「外國勢力」撐腰,校內精英提案,校園民意支持,校長即可「從善如流」,教院正名,必定成功。這就是張良卓越的政治智慧了,莫禮時當日如果有此舉,又何至執包袱?張良的表現,是本土政治人才竟超越英國人的第一宗個案,前途大為看好,做校長,太浪費了,是未來特首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