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可以避免的悲劇 - 何民傑

一場可以避免的悲劇 - 何民傑

高廈林立的將軍澳,舉目盡是整整齊齊的高聳住房,除了與天比高的私人住宅,還有公共屋邨,當中數以十萬計的小市民每天上班下班,勞碌迎接每日挑戰。
在亮麗的新市鎮背後,卻隱藏着看不見的無助,更多的不幸並不因政府的種種「幫助」而帶來改善。前天,將軍澳彩明苑,發生了一宗原本平常不過的家居火警,但在宿命的巧合下,大火奪去了一名自閉症小童的生命。然而,這場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

官僚扼殺家庭互助功能

傳媒的追訪中,記者朋友總是希望我批評政府服務不足;但實情是,人間的悲痛太多,政府管得多少?幫得多少?難道我們永遠都只會喊︰「多啲、多啲、再多啲!」所有社會問題便迎刃而解?
或許大家沒有興趣去知道,原來梁先生的母親住在葵芳公屋,而他一直想調遷到那邊,讓祖母可以幫忙看顧孫兒。在與事主梁先生的親身交流中,讓我更加確信,看似幫助弱勢家庭的公屋政策,其實一直靜靜剝削傳統家庭互助的功能。
熟悉房屋官僚運作的朋友都知道,像梁先生般的個案,坐在冷氣房中的衙門老爺,又怎會放在心上?官僚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官僚而死!香港上百萬公屋住戶當中,究竟有多少個像梁宅般的家庭?

漠視市民選擇地區自由

請認清問題,不是政府服務不足,而是社會和官僚都忘記了,人與人建立起來的倫理互助,才是幫助平民百姓經歷困境,越過難關的最重要一環。今次悲劇,要怪罪的,是那僵化的房屋官僚,因為連市民想要自己解決孩子照顧的問題,官僚既不關心,也不放手讓市民選擇居住地區。
當然,站在官僚的立場,隨機編配,表面上看似最公正,他們也可以免去了各種麻煩。不過,政策的僵化,實質上漠視小市民選擇居住地區的自由。當然,一說到這裏,凉薄的人,以及那些操控偏執狂,相信也會條件反射地群起攻之︰「公屋是福利嘛!受了恩惠還說三道四?讓你們自由選擇,上半山好嗎?」
香港就是這樣的一個城市。政策出現了根本的問題,卻以更多的修修補補去掩飾最初的錯誤;指出問題的人,可是連第一句都未講完,就遭到民粹的謾罵。

研發租金券幫助小市民

請大家在以下的幾分鐘,先跳出框框,想想假若今後的房屋福利,容許以發放租金券,補貼真正的低下階層,讓他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由租住樓房。在這樣的制度上,或許梁先生一家早就搬到近祖母的家,也可以由家人幫助照顧自閉的小孩,那千鈞一髮的意外,或者可以避免。
可憾,悲劇沒有或者。
大家不是老在埋怨,現在鄰里間不像往昔般守望相助,夜不閉戶的風景不復見嗎?但試問公屋住戶不由自主的遷入某一區域,數年後又因甚麼不知名的理由各散東西,以時間和情感建立的鄰里關係又怎能茁壯成長。為甚麼北角聚居了福建族群?巴基斯坦裔居民又為何會聚集在尖沙嘴?除了經濟因素,更重要是他們可以選擇居住地區,也選擇了和同聲同氣的鄉里親友聚居,人家有困難時伸出援手,自己遇失落時有更多照應。這種自發的小社區默默發揮群族互助,以至互相精神支持的功能。亮麗的公屋再十再廿年,也難以累積這種從心出發的社區資本,花公帑多開幾個朝九晚五的社會服務機構,也只是九牛一毛。
說穿了,真正可以幫助弱小市民的政策改革,因為官僚的僵化和政治的考慮,不但沒有得以落實,甚至乎連拿出來讓公眾討論的機會也沒有。代價,就是令香港草根家庭聚少離多,無法發揮中國傳統的家族互助美德。香港毗鄰的深圳也研發租金券,而不是獨獨興建公屋,偏偏我們卻要死抱着這個只有操控偏執狂才會欣賞的制度。

西貢區議員 何民傑

後記︰遇上喪子之痛的梁先生還忍着淚,細說家裏的困難。他當倉務員,太太因照顧患有自閉症兒子無法外出工作,家庭月入只有八千餘元,為了不想領取綜援,天天努力工作。梁先生說每月要供強積金,工資變相少了百分之十,對他來說很吃力,曾經試過有機構送他兩張廸士尼入場券,但因怕要有其他開支而不敢一家人去玩。看似幾百元的開支,實際是他們享天倫樂的必需,強積金是幫人還是害人?愛兒離去了,再多補救也無法填補傷痛。我祝願梁先生一家堅強走過眼前艱難的道路,也希望掌握政策大權的人士用心想一想,怎樣的政策才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