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是誰令文化土壤變得荒凉? - 高明輝

蘋果批:是誰令文化土壤變得荒凉? - 高明輝

曾到外國旅遊,被當地的朋友帶到一間相當富有當地特色的夜店。
該夜店混合式經營,既是一個娛樂場所,同時亦是藝術工場。一邊是一般夜店的格局,另一邊是個藝術工場,正中間一個赤裸的模特兒躺在沙發上,供畫師們繪畫,旁邊有不同的藝術工作者。他們的作品,給負責人看中的話,還會放到二樓展覽,供入場人士觀賞。
這種經營模式,相信是以娛樂和藝術相輔相成,以藝術作招徠,同時又以娛樂的收入來支持營運。該夜店提供場地和模特兒,成本由畫師們攤分。對初出道的畫師來說,總比自行聘請模特兒化算。如此做法,負責人有利可圖的同時,也順道培育年輕的文化人。
文化藝術,私人辦,不一定沒有市場,辦得好的,不僅可以用來培訓文化人才,同時也能吸引遊客,令該店成為一個景點,得以健康成長。要是社會的包容性夠大,文化發展可以自給自足,根本毋須事事依賴政府。
但香港政府一方面希望推動文化發展,另一方面卻干預文化,在文化的土壤上落毒,阻礙文化發展。要是有文化創業者,想搞一間藝術概念的夜店,即使能夠生存,也有可能遭到警方經常巡查而趕走客人,損失辛苦儲來的資金之餘,也因查牌過多而令創辦人意興闌珊。
即使不是夜店,想搞間文化概念店,但香港商業登記程序繁複,需時接近半年,增加了開業前的成本,提高創業的門檻,創業受到限制。要搞小眾文化產業,難度也就更大,結果願意下注的人減少,長遠而言,扼殺文化藝術的空間。
政府不但沒有停止毒害文化,令包括文化事業在內的創業者,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反而在文化上拔苗助長,興建西九等大白象。問題是,由政府拔苗助長搞文化,訂下文化藝術框框,最後文化人為了得到資助而跟從該標準,消磨其應有的創意,最後更依賴政府,難以在市場上立足,令原先想幫助的文化人最終成為受害者。
文化藝術的發展,最重要是有自由的土壤,百花齊放,讓文化人士發揮其創意。但政府繁複的商業登記、矯枉過正的監管,猶如在土壤上放毒藥,扼殺了文化藝術的空間。政府不停止落毒,反而在文化的土壤上拔苗助長,結果只會令土地變得一片荒凉。

《蘋果批》網誌: http://pieatapple.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