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能見度低喚醒港人關注空氣污染,海洋污染卻早已令本港水域的能見度大幅減少,常見的海魚都絕迹本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十年前展開「人工魚礁計劃」搶救本港水域的海洋生態,耗資1.08億元在本港海岸公園闢設9個人工魚礁,由沒有魚類蹤迹,到現在有逾百種魚類的勃勃生機,像東星斑、紅魚友、牙點都在那裏重建族群。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業主任邱寶明指出,人工魚礁沒一定設計限制,多數以混凝土或輪胎等廢棄物品組成,在海底上製造生態環境吸引魚類聚集繁殖。他說,首次投放人工魚礁後,短時間內已平均發現有40多種魚類聚集,03年考察時更發現逾百種,證明成功在沒有魚類聚集的水域提供棲息地,更使一些絕迹本港水域多年的魚類再次出現,「好似東星斑咁,喺廿幾年前開始已經好難見到,但我哋近年喺印洲塘人工魚礁經常見到佢哋。」
下月進行大型普查
邱寶明又說,相對天然岩區海域,於人工魚礁內聚居的魚類的經濟價值會較高,如東星斑、紅魚友、牙點等。漁護署下月會再到各個人工魚礁進行另一次大型普查。
不過,邱寶明認為,相對20多年前,本港海洋生態的確變差了。他說,以往本港大部份水域都很清澈,站在幾十米外岸邊也見到海底的情況,但現時見到十米外海底已算「水清」,「東面水流畀鹽田港搞亂咗,𠵱家玩水上活動嘅人又比以前多咗,結果海底生物種類都少咗好多,連水底能見度都差埋。」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表示,相對20年前,本港海洋生態的確因多了人玩潛水及滑水等活動而受影響,但相對90年初因對海產的高需求量,致漁船過度拖網的情況已有好轉。不過,他質疑人工魚礁對海洋生態的好處,「就咁睇魚礁裏面,係吸引多咗魚,但唔代表整體數量都多咗。」
記者 梁德倫
逢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