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一種習慣。」昂山素姬說。上星期,緬甸人民在僧侶英勇行動的感召之下,打破了這種習慣。數十萬人民上街示威,反抗貪污無能的軍政府,爭取民主。
1988年,緬甸軍政府也曾開槍鎮壓,導致超過三千人喪生。當年西方國家雖然對緬甸實施制裁,但東盟國家卻嚷着要跟緬甸開展「建設性的合作關係」,趁西方國家撤出而從中圖利。印度為制衡中國,加上渴求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拉攏緬甸將領,使軍方得以維持高壓統治。今次示威,已有手無寸鐵的示威者遭士兵射殺,各國可會一錯再錯?
中國跟緬甸的關係也越趨密切,畢竟兩國政府有頗多相似之處。在八十年代,很多國家的獨裁政府遭「人民力量」式的革命推翻。很少政權或軍隊,不惜大量屠殺其人民以延續統治。中國和緬甸是兩個刺眼的例外。
最有可能促使緬甸推行改革的國家,大概是中國,雖然機會頗為渺茫,當中原因甚多。例如中國已重申,堅決反對「干預其他國家的內政」──這也是中國遭受批評時的既定立場。即使中國支持緬甸改變現狀,也只是陳腔濫調,例如說希望該國有適合於其國情的民主化過程。
西方國家制裁緬甸,中國是主要受惠者。中國與其他國家發展關係,最重視能源交易,以及其軍隊跟中國親善。緬甸具備這兩項條件,又讓中國在孟加拉灣興建石油管道等設施。中國已成為緬甸軍政府最重要的商業夥伴及外交後盾。
然而,若緬甸能夠和平演變,也符合中國利益。首先,中國希望與其接壤的國家局勢穩定,而緬甸軍政府顯然不濟事,使資源豐饒國家一貧如洗。多達二百萬緬甸人民,因經濟和政治關係逃亡至泰國。
緬甸目前仍有二十多股武裝勢力徘徊於邊境,軍政府與其中大多數達成了停火協議,但代價是形成很多「三不管地帶」,毒品走私活動猖獗。緬甸邊陲的金三角,一度是全球最大的海洛英生產地,後來被阿富汗以低價擠出市場,又轉而生產安非他明。毒品流入中國,隨之而來的是癮君子和共用針筒引起的愛滋病傳播等問題。緬甸民主化也許路途崎嶇,但相信中國會自問,情況還可以更壞嗎?
中國另一點考慮是事件會否影響北京奧運。有人權組織批評,中國支持蘇丹政府,更將北京奧運與1936年的柏林奧運相提並論。緬甸的民主運動是西方非常關注的議題,若中國包庇軍政府,外界可能會發起杯葛北京奧運。
當然,中國不能指令緬甸軍政府,但也不應阻礙軍政府行其所當行,包括停止開槍鎮壓,釋放昂山素姬等政治犯,並與各團體展開談判,透過新一輪大選,逐漸過渡至民主管治;而各界也應提供充夠誘因,讓軍人和平地交出權力。
TheEconomistNewspaperLimited,London,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