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名女子昨午乘遊艇出海遊玩,在西貢廈門灣落海游泳期間,遭一隻水母(俗稱白鮓)的毒觸鬚螫傷左頸及肩膊,事主劇痛呼救,驚動遊艇上友人救起報警送上岸,由救護車送院治理,情況穩定。
女事主姓周(44歲),昨周末與友人租乘一艘遊艇往西貢遊船河,至下午5時許,遊艇停泊在西貢廈門灣海面,事主與三兩友人換上泳衣從遊艇跳落海中暢泳,現場消息稱,事主在水中游泳期間,一隻水母趨近,但事主未有察覺,突然她感到左頸及肩膊傳來一陣強烈的刺痛,跟着發現一隻水母在其身旁漂浮而過,懷疑遭水母的有毒觸鬚螫傷,即向友人呼救,由友人協助救上遊艇,發現傷處出現紅腫,友人致電報警求助。遊艇停靠西貢碼頭,事主上岸由救護車送往將軍澳醫院治理。
毒素可刺激心臟致死
水母是無脊椎的腔腸門動物,體內98%是水,屬浮游生物,自主運動力弱,只能隨海流和風潮漂浮,當被冲至沙灘或礁石上擱淺無法退回海中,遭太陽暴曬失去水份時會變成一張薄皮;而所有水母都是以魚類及浮生物為食物,牠們的觸鬚佈滿絲囊,可以將獵物螫傷及捕捉,出現疼痛、惡心、紅疹及痕癢。
香港每年4至10月為水母活躍期,常見的水母有五至六種,並以西貢大浪西灣、牛尾海及東平洲的數目最多。本港最普遍的水母為「獅鬃水母」,外貌似一個椰菜花頭,毒性不算太強,而本港曾出現最毒的水母為「葡萄牙戰艦」,毒性較獅鬃水母強一級,毒素可刺激心臟釀成死亡。
可用清水及汽水冲洗
水母的觸鬚發放出來的胺基酸及蛋白質可刺激皮膚,出現紅腫,市民游水時不慎被水母螫傷,應即時清理仍留在皮膚的觸鬚,上水後可用醋中和毒素,或用清水及汽水冲洗,汽水有弱酸可中和毒性。若紅腫情況嚴重,應盡快送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