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醫療保險有需要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醫療保險有需要 - 李兆波

很多人以為買醫療保險等如把錢放入大海,實在是忽略了醫療開支的迫切性。
年少時,父母或父母公司的醫療保險會支付我們醫療的開支,隨着年紀漸長,身體出現毛病的機會大增,如果工作單位有為員工購買醫療保險,的確可以暫時減少有關開支,但你有否想過以下問題:
現職公司的醫療保險是否足夠?
轉工以後的醫療保險如何?
年紀大時醫療保險的費用?
公立醫院的輪侯時間?

公立醫院靠唔住

不少人依賴公司醫療保險的門診部份,卻忽略了住院相關支出,而後者數目尤其龐大,沒有好的身體,不能有好的收入,其他理財目標亦化為烏有。年輕時買醫療保險會較便宜,所以如果只依賴公司的計劃,轉工後才購買,便有可能要付出較高昂保費。
以每年$4,000保費計,20年便付出了$80,000,如果入醫院一次做較大型手術,可能已「回本」。保險公司是在投保人年輕時先收取了保費作投資,然後一般在其年長或有需要時作出賠償。
不要依賴公立醫院作後盾,政府正在為醫療融資(其實是醫療稅)作討論,況且公立醫院輪候時間越來越長,不少大國手也走到私人市場,而醫管局正面對很多問題,還是自己為將來的醫療支出及早準備,使自己生財工具等得以保持。
選擇醫療保險,與一貫購物情況相似,不宜立即做決定,要貨比三家,我也喜歡請教相熟醫生,詢問一些疾病的醫療開支,再看看自己的保險是否足夠。

向相熟醫生取經

一年前我從中大轉到浸大時,也考慮大學為僱員買的醫療保險,加上自己的醫療保險是否足夠,有些同事因為未有買醫療保險,要加額外投保才能應付可能的醫療開支。
如果你可以隨時拿$100萬作醫療開支,我想你是不必購買醫療保險,但這卻要求一直有很好的理財技巧,因此醫療開支的預算是一個很重要的理財課題。下周再談如何去看醫療保險內的條款。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李兆波

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