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棚世代 - 陶傑

雞棚世代 - 陶傑

十年來,香港粵語靈活多變,最流行的一個動詞,叫做「搭雞棚」。
只科技網的炒股熱,看着就搭起了許多「雞棚」。搭了雞棚,跟着就要向「Fund佬」解釋,叫做「講古仔」,古仔講了還不夠,還要做RoadShow。
十年來,環顧四周,閣下有幾多位舊同學和前同僚,當了搭雞棚的專家?闊別幾年,他本來那副黑框眼鏡,換成了金絲邊,以前只是一個很沉悶的小文員,忽然一身的ITLook,坐在一張高腳櫈上,操控電腦的PowerPoint,滿口「大中華概念」怎樣怎樣,「全球一體化」如何如何,赫然現身在六星酒店的宴會廳,解說着他的明日大計。
十年的香港,進入一個「搭雞棚」的世代:實業消失了,沒有人願意當工人,但個個都學會一套「Sell老細」的生存方式──只要「識Sell」,把坐在下面看幻燈片的眾位老細,聽得一楞一楞,馬上點鐵成金,成就一個億萬神話。
這是一個不必講「做」,只問「識Sell」的世代;也不論成績,只問Makenoise──高層行政會議,最流行的疑問,不是「呢個Projectsell唔sell得到俾芬佬」,就是「對着公眾,可唔可以Make到Noise」,然後就是摩根史丹利、比爾蓋茨、美林證券,這套詞彙,漸成一種流行的商場火星文。
因為國際熱錢到處奔流,外國的資金一知半解。給他們搭建一座五星商場,然後告訴他們後面有十三億人口,他們只見商場有多少舖位,舖位裏有多少貨架,開放後有多少人流──十三億,誰不流口水呢──至於貨架上有沒有貨,不在目前關切之列。
商場、貨架、人流數字,就合成為一個所謂Concept。這是一個只要能懂SellConcept就萬事大吉的世代。「概念」只要及早脫手Sell出去,股價炒高,就等同成功了,在二十一世紀的電子商機世界,這是最新的遊戲方式。連特區政府的所謂「政策」,漸漸也變成一個個「概念」:例如,「深港國際大都會」,不屬於「施政」,純粹是一個「構想」。「構想」怎樣執行?沒有人管,只要把一個Concept,Sell給一個「老細」。空中就出現了一道幻虹。這是「搭雞棚」出生的一代,在太平山頂看下來,濁霧橫空,下面的高樓大廈,從IFC到中銀,從對岸的西九到天比高的豪宅,一座座都不是建築,而是雞棚。七百萬蒼生,都成為吱吱叫的小雞雞,難怪最怕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