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霞飯店」吃到的,還有一道很精采的菜,叫「薑絲花跳湯」。
花跳,從前本省人叫,聽起來發音像「花條」,所以我一直那麼稱呼。花跳大概是近年來取的名字,那個跳字,來自這種魚會跳,好像生動一點,又可賣多幾分錢了。
其實花跳屬泥鰍科,是一種可以生長在淡水之中,又能在泥土之上活動的魚。樣子有點像在澳門吃到的烏魚,但沒那麼大條。
兩隻眼睛並列,可望到遠處,一舉一動,魚兒即刻跳進洞裏。從身形和動作來看,這條魚似乎是青蛙的老祖宗,像猿和人類的關係,進化而成,中間失去了一環罷了。
和烏魚不同的是,花跳身上帶有斑點,彩色繽紛,和南洋的打柴魚一樣美麗。背上有雙鰭,前面的在求偶時會豎起,有五根尖刺,後面是整齊的一排。
英文名叫Goggle-eyedGoby或BluespottedMudhopper,日本的鯥五郎也是指這條魚吧。
拿花跳來煮湯,單單是下些薑絲,再撒點鹽,其他任何調味品無用,已是一道非常非常鮮甜清香的湯。那種味道要試過,才知道會喝上癮來。
另一個做法,就是拿去炭燒,也是撒點鹽,就可以那麼吃了。啊,肉質比所有的魚類都要細膩甜美,經過才會相信我的話。
從前都是野生的,捉法是認清楚洞穴,花跳的前洞有趴進去的痕跡,專家用一個小竹籠,有點像舊時中秋節的豬籠餅那麼大小的,插在花跳的後洞上,也不必用餌,潮水一進退,魚兒出來覓食,就乖乖地走進籠中。
當今已有人飼養了,所謂飼養,也不過是在泥地上撒了大量的營養料去餵海藻。海藻一肥,花跳自然麕集,故味道和野生的差不了多少,還是吃得過的。
【高雄之旅.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