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灣仔在過去百多年來共填海六次,隨着海岸線的變遷,該區已面貌全非。灣仔區議會在區內主要道路設立了28個代表歷年海岸線的指示牌,連成一條海岸線遞變的文化徑,讓市民及遊客可以追溯灣仔滄海桑田的歷史回憶。 記者:馮永堅、麥志榮
灣仔區議會耗資190萬元,在區內多條代表歷年海岸線位置的街道的相交路口,設立28個地標指示牌,介紹歷年來海岸線變化帶來的社會變遷,設置了指示牌的地點包括灣仔道舊灣仔街市、堅拿道、軒尼詩道、春園街、分域碼頭及金紫荊廣場等。
指示牌以不銹鋼板製作,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年代的海岸線,正面除指出該地標所屬的海岸線外,還印有該處地標過去及現在的高解像數碼照片各一張,以作今昔對比,並以中、英文介紹該地標的發展歷史、風貌與掌故。
民政事務總署署長陳甘美華昨在灣仔海岸線歷史徑開幕禮上表示,會鼓勵其他區設立同類型的歷史文物徑,介紹區內歷史。
另外,保護維港行動上月底在中環訪問了609名市民,調查發現48%受訪者不知道中環填海後,會興建一座200萬平方呎的「摩地大廈」;63%表示不知道填海後的海濱會興建150米的解放軍碼頭。
保護維港 11月再遊行
保護維港行動召集人郭家麒指出,調查顯示政府在填海問題上諮詢不足,發放的資料也誤導市民。他們在未來半年會發起連串行動,要求政府檢討填海計劃,下周日會率先在中環新天星碼頭舉辦論壇及巴士巡遊。保護海港協會顧問徐家慎則表示,他們計劃11月4日再發起保護維港遊行,今次的主題是吸引學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