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仔深水灣及西區域多利道昨日一小時內,先後有兩名早泳的老婦遇溺,其中一人送院搶救後不治,另一人亦延至晚上返魂乏術。其中在西區遇溺出事的老婦,是在幾乎被港人遺忘的泳棚游水出事,而泳棚因沒有救生員及拯救設備,令人擔憂泳客的安全問題。
泳棚兩個泳會共用
首宗遇溺意外發生在西環域多利道一個名叫泳廬冬泳會泳棚。昨晨6時半,姓張(70歲)老婦在泳棚對開暢泳期間,在離岸10米海面突然遇溺,雖及時被女泳客發現將她救起,消防及救護員先後替她急救再送院,但她延至晚上8時11分被證實不治。
張婦是現場泳棚兩個泳會共用的清潔女工,亦有早泳習慣,她每朝凌晨4時開工,完成工作後即落水暢泳。
據泳廬冬泳會的負責人尹洪輝稱,張婦月薪2,000元,早泳超過30年,熟人估計事發時她「俾個浪冚埋嚟,一時失手」而已。
兩個泳會會員共80人,以長者為主,月費140元,他們均熟悉水性嗜好早泳,部份人更熱中冬泳,體格相當強健。
所謂泳棚是指用竹搭成的一所棚屋,提供儲物、冲身及更衣的服務,並且搭橋伸展出海面讓泳友落水,流行於五、六十年代。
由於泳棚消費低,吸引草根階層在公餘時間到來耍樂,盛極一時;不過隨時代進步,公眾遊樂設施不斷改善,泳棚於70年代起開始被拆卸。
肇事的泳棚建於18年前,兩個泳會分屬於附近的西環街坊福利會,並向康文署註冊。
只有一水泡一綑繩
但現場沒有救生員當值,只有一個水泡及一綑救生繩綁在橋的盡頭。水流湍急,水底沙石嶙峋。由於現場是港海航道,不時有大型船隻駛經,風浪相當大,隱藏危機,一旦發生意外,只能靠其他泳客施救。
另一名早泳溺斃的老婦姓陳(69歲),家人接報趕到醫院時向警員稱,陳婦沒有大病痛,但近日咳嗽,曾表示「咳到透唔到氣。」昨清晨7時半,陳婦在深水灣早泳期間遇溺,雖然被泳客及時發現救起,又獲救生員急救,可惜送院搶救後終告不治,警方調查相信她疑病發遇溺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