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人;靠自己,不論家勢不論朋黨更不論出身學府(李嘉誠、李兆基、Armani、Valentino……樣板太多無從盡錄),下下出動求學背景撐場,一,剛畢業求學的年輕人,首份工作由母校名氣及學科賜予。二,鬱鬱不得志者,出身自名校的光環將是他一生別無他法的光榮。
入名校難,成為一份子是一種自身條件優秀的反射,但止於嘉獎仍在學及初出社會的青年,往前走,最重要是他自己的潛能發揮,獨立性的發展。
曹仁超在新書《論勢》中之第一課,「千金難買少年窮」;這個窮字不單止財帛,就是背景、學歷亦同,完全自創的命運千金難買,你只有兩條路:成功或徹底失敗。在中間不上不落的位置留給那些名門名校又無個性的浮沉戶。
昨天說到《生活潮》撰文攬撐上海時裝新新金童子邱昊,錯誤指出邱及香港設計師JosephLee(原文錯寫Joseph)為聖馬丁歷史上唯一兩名碩士得主中國人;據筆者所見於聖馬丁得過碩士的朋友,不要說中國人,就是香港人也不會太少;理工講師歐偉文在八十年代,同行老友劉玉蓮在九十年代都是筆者腦袋隨手拈來聖馬丁時裝設計碩士的例子。如果打入更難畢業的皇家美術學院數來也有好幾個,林國輝是七十年代的光榮碩士生(該校只設研究院),李志超是八十年代。
攬一個人,撐一位名人最忌他是XXX第一個。文麗賢曾勸說,某某莫稱自己是首個賣到紐約NeimanMarcus、Barney's……等等百貨店的香港第一人,皆因七、八、九十年代不少本地設計師或品牌都曾出現過;她自己便是例子。筆者去年及今年是上海,今年是台北邀請的香港設計師代表之一,回來未有用作公關推廣卻被報刊寫了另一位同行是唯一一位代表,諸如此類無知層出不窮。
聖馬丁是一所好學校,但不是設計師唯一的來路,它教化過Galliano、McQueen、McCartney,但不表示每一個畢業生都可以當上這幾位光榮舊生。話說回來,Stella如非乃父保羅麥卡尼之名,其多年下來的設計就未敢恭維。McQueen的精妙處是他作正統西裝學徒的SavelleRow得來獨到剪裁方程式。Galliano的設計思維獨特就是未入過聖馬丁也不會埋沒,不過他何嘗未試過窮至睡在朋友家地板的歲月?
學校是一道門,一個過程,但不是終生唯一的光榮;閣下如果水平一般大可封St.Martins叫「聖聖馬丁」然後阿Q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