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患有先天聽覺疾病的人在語言學習上或會較一般人困難,但聽力正常的人一旦長期活在噪音下,聽力會不知不覺間受損,影響外語的學習及應用,對高音頻的敏銳度會下降,妨礙學習以高音為主的英語及普通話,導致發音不準,有港人不正視聽力受損而聽不懂普通話。
英語普通話發音不準
聽力學家謝敏儀表示,聲音中分為高及低音頻,對高音較敏感的聲音細胞,較容易被噪音破壞,減低耳朵對高音的敏銳度。
英語及普通話較多高音節,即使聽力只是輕度受損,仍有礙學習語言發音。曾有一名5歲兒童因先天聽力輕度受損,卻無佩戴助聽器,即使有外籍教師教導,英語發音仍不準。
聽力受損初期的病徵不明顯,而廣東話的音域較窄,患者較難發現聽覺已受損害。她說:「之前有個病人聽力受損,喺香港嘅朋友就吓佢講大聲啲咪冇所謂,但之後佢要返大陸工作,點知人哋講普通話佢就聽到啲聽唔到啲。」最後患者要佩戴助聽器。
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連續1小時接受85分貝或以上聲浪影響,已可對聽覺造成一定損害,但年輕人將MP3的聲浪調高逾85分貝,長期會影響聽覺,她建議應將聲浪調低,若要長時間逗留在嘈雜環境下應選用合適的耳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