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反軍政府<br>袈裟革命 13萬人爭民主

緬甸反軍政府
袈裟革命 13萬人爭民主

緬甸僧侶連日發起的「袈裟革命」,終於獲得民眾用行動響應,昨日(周一)仰光(Yangon)街頭就有至少13萬人上街遊行,把全市街道擠得水洩不通,示威者也打出旗號,要求軍政府改善民生之餘,還提出多項政治訴求,包括要求釋放被軟禁的民主派領袖昂山素姬(AungSanSuuKyi)及實施民主政制。逾13萬人上街,令軍政府吃驚,昨天首次開腔,警告僧侶不要挑戰法例,否則軍方會「依法採取行動」,意味軍方可能武力鎮壓。

仰光昨天烏雲密佈,但人心燦然開朗。近20,000僧侶連續第七天由瑞達剛(Shwedagon)大金塔開步,呢喃着經文展開和平遊行,民眾一路加入,隊伍不斷擴大,數小時後,遊行人數增至多達13萬人。13萬人公然抗命上街,在一個月之前,絕對沒有人會想到仰光街頭會出現如此聲勢浩大的反軍政府勢力,這是自1988年以來軍政府面對最嚴峻的挑戰。

明星向僧侶送水送食物

僧人上周六成功遊行到昂山素姬的寓所外誦經,昂山素姬四年來首次走出家門,流淚合十向僧人致敬,為這場「袈裟革命」注入動力,前天吸引了尼姑加入,令遊行人數增至20,000人。軍方已意識到局勢失控,着當局控制的「大導師委員會」向仰光佛寺發出命令,要求掛單的僧侶返回所屬鄉鎮,不要逗留在仰光,但僧侶們公然違抗繼續上街。
昂山素姬的眼淚沒有白流,除了激起尼姑參與遊行,連當地知名的男演員覺杜(KyawThu)和喜劇明星札爾加那(Zargana)也響應,昨天親身到瑞達剛大金塔,向600名僧侶送水送食物佈施。覺杜說︰「我們都是佛教徒,所有佛教徒都應該支持這次行動,我們會竭盡所能照應僧侶。」當僧侶冒雨赤腳走上街時,他覺得如果再窩在家中看電視「實在是可恥」。
著名女星吞鄧那波(TunEindraBo)則成立一個委員會,矢言向僧侶提供一切所需。詩人昂韋(AungWay)也呼籲民眾參與示威,「我們的責任是聲援示威,幫助人們達成他們的目標」。分析家認為名人效應舉足輕重︰「所有人都認識昂山素姬,所有人也認識札爾加那,他們會凝聚到群眾。」

求政治改革 喊着「釋放昂山素姬」

名人效應果然收效,當披着蕃紅花顏色袈裟的僧侶,違抗官方佛教組織命令,上街遊行,遊行甫開始的45分鐘,就吸引30,000人加入。這道紅色暖流,緩緩流過仰光的主要街道,也流過了緬甸人的心中,令示威隊伍延綿長達10公里。途中有商店關了門,交通也停頓,街上擠滿了心懷感激的民眾,他們堅持不懈向僧侶送上清水和食物,為他們鼓掌,向他們合十低首致敬。
為免刺激軍政府,僧侶呼籲民眾不要叫出政治口號,可是民眾實在有無數鬱結積壓在心頭,終於趁機爆發,拉起寫着「國家和解」、「釋放政治犯」的橫額,甚至喊出釋放昂山素姬和進行政治改革的口號。
一支有10萬人的示威隊伍,經過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總部外面,NLD成員首次加入遊行隊伍,部份人的T恤上還別上一小片紅布,這是由示威僧侶的袈裟上剪下來。僧侶也經過了仰光大學舊校舍,這兩個地方都是1988年反政府民主運動的發源地,但通往昂山素姬寓所的大學道,則被軍警封鎖。另一支30,000人的遊行隊伍,則經過相當於國防部的「戰爭辦公室」外,軍人由大樓內向示威隊伍張望,但沒有任何干預。
除了仰光,全國多個城市都有僧侶上街示威,緬甸新聞網站「Mizzima」指,以出產寶石聞名的抹谷市(Mogok)昨天也有10萬人示威,要求改善民生、軍政府要向僧侶道歉,而且不要鎮壓人民。實兌市(Sittwe)也有近10萬人上街,但這些示威消息暫時未能獲得證實。學生也首次加入遊行。
反政府聲浪越來越響亮,令外間憂喜參半,喜則是緬甸民主聲浪高唱入雲,卻也憂慮軍政府忍不住出手鎮壓。軍政府昨晚警告,若寺廟住持不約束僧侶的反政府示威,當局將會採取行動。
分析員說,「僧侶一天比一天勇敢,訴求也一天比一天重要,關乎昂山素姬、關乎改革。政府要打壓百姓容易,但要打壓僧侶很難」,令雙方最終難免爆發衝突。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英國《泰晤士報》/緬甸Mizzima網站

袈裟革命的象徵

緬甸今次反軍政府示威浪潮,由僧侶領軍,所以被稱為「袈裟革命」,而這場革命更不乏象徵事物:

【袈裟】
緬甸僧侶一般都是穿着暗紅色袈裟,代表是已經受戒的正式出家人,女尼則清一色粉紅袈裟,至於初修行的小沙彌只能穿白色袈裟。
【僧鉢】
緬甸人重布施積德以超脫輪迴達湼槃境界。僧侶把僧鉢覆轉拒受軍政府人員布施,在宗教上是嚴重的懲罰。

【合十】
合什是一種佛門禮節,意思是把紛亂的心思合攏,是關乎佛法中的核心修行「定」。僧侶合十也是一種日常問好、道謝的禮儀。

【赤腳】
赤腳是緬甸風俗之一,僧侶相信赤腳代表對佛祖的赤誠之心,也是對施主的尊重。

【瑞達剛大金塔】
又稱為仰光大金塔,是緬甸最神聖、最貴重的佛塔,建於公元前五世紀,相信收藏了佛祖釋迦牟尼的佛髮。佛塔約高100米,光是主塔的金箔就重逾七噸。

緬甸民主路途多舛

1947年:緬甸成功脫離英國123年的殖民統治,翌年正式獨立,但昂山將軍及6名臨時政府成員被政敵暗殺

1948-62年:內戰不息,1960年大選,吳努領導的聯邦黨獲勝,組織政府

1962-74年:奈溫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廢除聯邦憲法,成立革命委員會,進行軍人獨裁統治

1974-88年:奈溫頒佈新憲法,卸下軍裝,自任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一手死抓軍權,另一手實施一黨專政

1987-89年:貨幣大幅貶值,觸發反政府示威,民運人士要求民主,軍方在1988年9月開槍鎮壓,實施軍法統治,89年開始軟禁昂山素姬

1990年:軍政府舉行大選,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大勝,但軍政府拒絕承認結果,昂山素姬翌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1992年:丹瑞將軍取代蘇貌,繼續一黨專政

1995年:昂山素姬獲解除軟禁

2000年:昂山素姬與軍政府展開秘密會談,商討民主路線圖,軍方翌年釋放200名民運人士,但昂山素姬仍被軟禁

2002年:昂山素姬獲釋

2003年:昂山素姬5月再次被軟禁,總理紐欽提出草擬新憲法,作為民主路線圖的一部份

2004年:儘管全民盟抵制,制憲會議展開

2007年8-9月:軍政府大幅增加燃料費,引發民眾示威,僧侶亦上街。

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