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飲茶,碰到一位來自上海嘅食肆原材料(如芝士、調味品、餐酒、牛奶類產品等等)入口商,佢唔識講廣東話,左丁山唔識講上海話,講普通話佢又嫌左丁山發音不正確,於是講「國際語言」,英文是也,橫掂旁邊又有一位意大利女士係芝士專家,我哋成班人冇人識意大利文,唔講英文講乜嘢呀,意大利女士話啲英國人美國人恃住外國人識英文,自己唔肯努力學外語,係世界上罕有嘅「單一語言講者」。
碰啱呢日有段新聞講,香港總商會喺五月份調查,過半企業對本港僱員嘅語文能力表示不滿,而總商會提倡「三語言、三文化」人才,去邊處搵呀?所謂「三三」,即係精通中英文及一種外語以及熟悉中、港及國際文化。本港教育制度似乎難以出產呢類人才噃。
鬼佬R就以為商界得個講字,去到現實層面,畀薪水就唔會手鬆嘞。佢有一位德國朋友娶香港妻子,長期在亞洲工作,家中有兩個兒子,自小就在家中聽講德語、粵語,在香港讀國際學校,努力修讀普通話。大學畢業嘞,兩個仔到北京居住搵工,係真正三語三文化人才,但月薪只得四千元人民幣,打工兩年,兩個仔索性返回佢哋好陌生嘅德國打工,話德國方面工作時間短,福利好,薪水高。點解唔返回出生地香港呢?因為一般商行嘅薪水與福利亦唔算吸引。
上海入口商話在中國大陸推銷食肆產品,並不困難,只要搞掂大股東或大老闆,啲餐廳廚師、買手就一定會落單。但香港食肆就惡搞嘞,老牌食肆與連鎖店往往有長期供應商,往往採取一動不如一靜嘅態度,唔輕易向新供應商入貨,兼且佢以為香港有ICAC,唔敢以內地方法搞關係,故此碰釘碰到頭破血流,直至佢在網上睇到新聞,知道ICAC拘捕某大連鎖店嘅最高負責人,佢先至恍然大悟:「原來香港都有呢支歌唱,ICAC可以拉人,但買手可以講ICanAcceptCash!」上海人果然醒目,不斷吸收「新知」,但知道都冇用吖,佢話:「死啦,歐羅創新高,意大利乳酪產品成本創新高,兩把刀砍落嚟,我都唔知點樣賣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