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繞過緬甸軍警那面冷硬的盾牌,人們再次見到久違了的昂山素姬。溫柔合十,兩行清淚,靜靜站着,已經足以牽動緬甸人的心,大家都沒有忘記她。她站到了湖邊小屋的閘門了,但可以再踏出一步,擺脫軟禁生涯嗎?英國學者形容,昂山素姬就和南非前總統曼德拉一樣,「代表着人民的希望」,希望她最終能看到自己犧牲換來的成果。
擁國際支持 人民力量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學者薩洛蒙(MargotESalomon),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要推動民主、人權,有兩個重要特質,就是國際支持和本土力量,昂山素姬擁有這兩個特質,她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國際知名,同時也在緬甸紮根深厚。她被軟禁18年,與曾經繫獄多年的曼德拉一?,都代表着人民的希望。
「希望」是不會被人遺忘的。薩洛蒙說,歷史會對昂山素姬的努力與犧牲作出評價,希望她最終不但獲得自由,更為人民帶來民主。
昂山素姬的父親昂山將軍,在許多緬甸人心目中等同國父。血脈相連,父親愛國愛民的血流在女兒身上。昂山1988年回緬甸探望病重的母親,遇上軍政府奪權,她本來可以轉頭就走,回到英國過舒適生活,但她捨卻了一切,留在祖國為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組成「全國民主聯盟」,聯合105個反對黨的力量,對抗暴權。可是軍政府的槍聲,震碎了民主夢。
遭軟禁堅信「柔能克剛」
昂山長年遭軟禁,但她仍堅持以和平方法爭取民主,堅信「柔能克剛」,人民最終會獲得勝利。和平抗爭的不朽精神,令她在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02年她短暫獲釋,當時軍政府以此換取國際社會解除對緬甸的制裁,這次是結合了軍政府內部不和、國際壓力加上聯合國斡旋之下,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自由,卻不長久。
法新社/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