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計劃中的M+,引起我很大的好奇,何慶基在報章撰文,稱之為「博物館加碼」,可圈可點。
香港人對「加碼」兩字並不陌生,例如買衣服時有「加大碼」,雖然現在流行瘦身,加大碼這回事令人望而生畏。「博物館加碼」指的自然是不滿足現有博物館的規模或範圍,要擴大和增添。意思當然很好,但用詞不大合乎漢語習慣,今人誤會是將現有博物館進行加建擴充。事實是政府建議在西九龍另建新館,規模和形式都要超越現在,目標是創立一所「加碼博物館」。
詞語明確了,觀念就不容易混淆。也就是說,無論怎樣加碼,到底還是博物館,離不開收藏、保養、研究、展示、教育等博物館應有的功能。如果是這樣,我們自然要追問,現有的博物館提供了甚麼基礎,可以進行如此加碼呢?想來恐怕不樂觀,香港的博物館雖然不算少,但都藏品有限,研究不多,有份量的展覽都依賴外援。基礎如此,實在不易加碼。
也許明白當中困難,西九計劃另闢蹊徑,不走舊路,提議加碼博物館以視覺藝術為主,門戶開放。意思自然不錯,但如何落實,恐怕又是不容樂觀,幾個西方大國近年都在探討博物館下一階段的面貌,嘗試已有不少,成功事例不多。以香港社會的文化力量,是否能找到大家都在尋找的出路?
大抵由於前景未明,各種主張於是應運而生,較受注視的建議,是加碼博物館要包括流行文化,原因看來順理成章,香港的強項,不正就是流行文化嗎?但仔細想想,流行文化和博物館這兩個概念其實互相矛盾,如果流行,就不必進博物館,放進博物館的,是不再流行,但因為有價值而希望保存起來的東西。博物館的藏品,以前也許流行過,但現在已經變得珍稀,於是供奉起來,好讓後人有個參考,這當中經歷了一個積累、淘汰、篩選、沉澱的過程。流行文化博物館這個想法很新囗,但觀念上不易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