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有一百個父母,失敗就成為孤兒。」這是一句意大利諺語。
人人都嚮往成功,不想自己失敗。但成功者永遠只是少數,失敗者卻越來越多。今天奧林匹克一百米賽跑的參賽者,是一八九六年的五十倍,不過獎牌只有三面。且不說生活在中國貧困農村的人,或印度賤民,非洲挨餓族群,他們一生幾乎永無成功機會。即使在大體上機會平等的文明社會,贏家通常也只是極少數。大多數人的最真實際遇,可能都是失敗。只不過,文明社會中,一般人的失敗也沒什麼了不起,生活還是不好不壞地過着。
歷史上記下了許多成功者的名字,但失敗者也締造歷史。遠的不說,就中國近百年歷史來看,譚嗣同、康有為、秋瑾、林覺民,出身香港的楊衢雲,都是失敗者。但他們都締造了歷史。
許多人的輸,是因為要貫徹他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有些人的輸是因為心地太好、不願把對手踩在腳底;有些人的輸是因為不願對上級或當權者逢迎拍馬。
許多人失敗了,沒有氣餒,於是失敗成了成功之母;許多人成功了,卻變得心高氣傲,好大喜功,讓成功成為失敗之母。許多人失敗,仍然親切地微笑。許多人成功,即展露鄙視失敗者的獰笑。
德國有個作家伍爾夫.許奈達(WolfSchneider)寫了一本書,叫《偉大的失敗者》,書中講了二十一個雖敗猶榮的故事。其中有我們熟悉的戈爾巴喬夫、美國前副總統戈爾,還有三上三下的鄧小平。在這些輸家身上,我們也許可以看到常人的人性弱點,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也難以避免的宿命。